图书介绍

中国宗教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宗教通史
  • 牟钟鉴,张践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780149080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1279页
  • 主题词:宗教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宗教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宗教1

第一节 概念1

第二节 自然崇拜4

第三节 鬼魂崇拜15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16

二、父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20

三、鬼魂崇拜的当代民俗学验证22

四、鬼魂崇拜与原始文明24

第四节 生殖崇拜25

一、女性生殖崇拜25

二、男女合生与男性生殖崇拜27

三、生殖崇拜的文化意义29

第五节 图腾崇拜31

一、考古学中的图腾资料32

二、文献学中的图腾资料34

三、民俗民族学中的图腾资料37

四、四灵崇拜与龙凤文化40

第六节 祖先崇拜47

一、女始祖崇拜47

二、男始祖崇拜与英雄神话49

三、祖先崇拜的文化意义56

第七节 原始神话57

一、天地开辟神话58

二、人类起源神话60

三、氏族和民族起源神话61

四、天体神话63

五、英雄神话65

第八节 原始祭祀、巫术、占卜68

一、祭坛、祭器68

二、巫术70

三、占卜73

第九节 小结74

第二章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78

第一节 概述78

第二节 古代国家宗教的形成时期--夏、商83

一、“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83

二、传说中的夏代宗教生活85

三、商代的宗教信仰系统88

(一) 上帝88

(二) 天神91

(三) 地示92

(四) 人鬼94

(五) 商代宗教观念的几个特点96

四、商代的宗教活动方式98

(一) 祭祀98

(二) 占卜101

(三) 巫术107

五、商代宗教的社会作用110

第三节 古代宗教的鼎盛时期--西周113

一、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与宗教观念变化113

二、“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116

三、《周易》蓍占及其人文意义122

(一) 《周易》的结构与内容122

(二) 《易经》的演算方法126

(三) 《易经》中的哲学思想129

四、西周宗教组织的完善132

五、周代的祭祀制度及其社会意义134

(一) 祭天地神祗135

(二) 丧葬与祭祖139

(三) 祭社稷及其他145

六、周代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151

第四节 古代宗教的动摇与转化时期--春秋战国156

一、古代宗教的传衍与衰落156

二、无神论思想的发生及其影响163

三、儒家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169

(一)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观169

(二) 孟子“事天、立命”的宗教观177

(三) 荀子以人道释神道的宗教观180

四、墨家的宗教异端思想及宗教化社团185

五、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与神仙方术之学189

六、法家的无神论思想及其对传统宗教的批判194

七、“五德终始”说与“五帝”崇拜200

(一) 阴阳家邹衍与“五德终始”说200

(二) “五帝”之由来及其演化203

第五节 古代宗教与先秦文明205

一、古代宗教与科学技术205

二、古代宗教与人文学科210

三、古代宗教与文学艺术211

第三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宗教214

第一节 概述214

第二节 秦王朝的宗教217

一、旧秦的宗教祭祀217

二、秦朝的官方宗教祭祀218

三、秦始皇的方仙崇拜220

第三节 西汉的宗教和神学思潮222

一、汉初的五帝崇拜和宗教祭祀222

二、太一神的确立及其与五帝神的关系223

三、西汉后期的天神祭祀与王莽修定祭礼225

四、西汉宗庙典制的沿革228

五、西汉的神仙方术229

六、董仲舒的儒家神学与阴阳灾异说的流行232

七、《礼记》中的宗教理论239

第四节 东汉的宗教和神学思潮244

一、东汉官方的宗教祭祀244

二、谶纬的风行245

三、《白虎通》的宗教意义249

(一) 敬天、祭天与法天250

(二) 祭祖与丧葬251

(三) 社稷、五祀及其他252

四、民间的种种鬼神之道与宗教风俗253

(一) 天官风角之术254

(二) 求雨、禳灾之风255

(三) 《论衡》书中反映的世俗神道256

第五节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258

一、中国道教的宗旨与特色258

二、道教的历史渊源260

三、道教产生于汉末的时代文化背景266

四、早期道教经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268

五、太平道与黄巾军278

六、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281

第六节 佛教概况与入华初传288

一、印度佛教简史及其基本教义288

(一) 佛陀创教288

(二) 原始佛教时期的基本教义290

(三) 部派佛教294

(四) 大乘佛教297

(五) 密教与印度佛教的衰亡299

(六) 印度佛教的对外传播301

二、佛教初入中国的传说与史迹302

(一) 数条传说及其考辩302

(二) 两则重要史料303

(三) 东汉年间佛教的流布305

三、东汉译经及其代表人物308

(一) 关于《四十二章经》308

(二) 安土高和他所传译的小乘禅数学309

(三) 支娄迦谶和他传译的大乘般若学312

四、《理惑论》与三教之争的肇始31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320

第一节 概述320

第二节 国家宗法性宗教的整顿323

一、宗法性宗教的神鬼系统323

二、宗庙祭祀系统327

三、宗法性宗教的政治文化功能329

第三节 道教的成长与整顿330

一、道教主要流派的演变及道书的大量涌现330

(一) 魏晋时期道教的流布与分化331

(二) 道教组织的整顿与理论的完善335

(三) 道教兴起的社会文化原因339

二、《黄庭经》的道教内养理论340

三、葛洪和《抱朴子》344

(一) 生平与著述344

(二) 对道教“长生久视”理论的系统论证346

(三) 长生修炼的方法349

(四) “玄道合一”的宗教哲学350

(五) 葛洪的社会政治理论352

四、寇谦之对北魏天师道的清整354

五、陆修静的道教理论与活动358

(一) 改造道教组织,重建南天师道358

(二) 编制灵宝斋仪,创立灵宝派359

(三) 撰写《三洞经节目录》,分类整理道教经典361

六、集南朝道教之大成的陶弘景362

(一) 生平著述362

(二) 总结早期道教,编写神仙谱系363

(三) 养神与养形兼顾,内养与外丹并用364

(四) 融儒援佛,力促三教合同365

七、道教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与贡献366

(一) 炼丹术与古代化学367

(二) 道教与医药学369

(三) 道教与气功370

(四) 古代性科学--房中术371

(五) 道教与武术、兵法373

(六) 道教与文学艺术373

第四节 佛教的迅速传播和发展376

一、佛教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376

二、三国、两晋的译经、传戒和求法381

三、道安与早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387

(一) 整理佛教经典387

(二) 建立僧团仪轨388

(三) 探索般若智慧,兴起般若学研究389

四、鸠摩罗什和僧肇所传播的“中观”思想394

(一) 鸠摩罗什和他传译的大乘空宗之学394

(二) 僧肇和《肇论》397

五、慧远及其佛学思想400

六、僧官制度的创建及其功能403

(一) 僧官制度的产生404

(二) 南朝僧官制度及其功能406

(三) 北朝僧官体制的演化变迁407

七、寺院经济的产生与发展410

(一) 寺院经济的产生与构成410

(二) 寺院经济的来源411

(三) 寺院经济的性质与经营方式412

(四)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端及国家加强控制的尝试414

八、南北朝的译经、经录与僧传415

(一) 译经事业及其代表人物415

(二) 僧祐和他的《出三藏记集》、《弘明集》418

(三) 慧皎和他的《高僧传》420

九、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说422

十、群峰涌起的南北诸家师说426

(一) 南北涅槃师及其在佛性问题上的争议427

(二) 毗昙师和成实师428

(三) 《三论》学的再弘传及三论师430

(四) 《摄大乘论》与摄论师430

(五) 《十地经论》与地论师431

(六) 《楞伽经》和楞伽师432

(七) 其他诸师432

十一、观世音、弥勒和阿弥陀信仰的流行433

(一) 观世音信仰434

(二) 弥勒信仰435

(三) 阿弥陀佛净土信仰436

十二、佛教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438

(一) 佛教与文学438

(二) 佛教与建筑440

(三) 佛教与雕塑441

(四) 佛教与绘画艺术441

(五) 佛教与音乐443

第五节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443

一、三教的状况与相互关系444

二、儒、释、道三教几次大的理论冲突445

(一) 沙门敬王之争446

(二) 白黑论之争447

(三) 夷夏论之争450

(四) 神灭论之争452

三、三教冲突的政治表现--限佛、灭佛与兴佛455

四、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461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465

第一节 概述465

第二节 三教并奖政策与三教并习风气467

一、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467

二、三教之间的斗争469

三、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471

第三节 宗法性国家宗教祭礼的整饬474

一、宗教祭礼的规范化474

二、祭天仪制的讨论与修定477

三、祭祖及丧服仪制的讨论与修定479

四、其他宗教祭祀仪制的讨论与修定481

五、国家宗教与唐代文化484

第四节 佛教的繁荣与挫折486

一、隋唐五代佛教的发展与王朝的管理486

二、隋唐的译经与经录495

三、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498

(一) 天台宗499

(二) 三论宗504

(三) 三阶教507

四、玄奘西行与唯识宗508

五、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515

六、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520

(一) 禅宗的创立与传承520

(二) 禅宗的思想及其修习方法525

七、律宗、净土宗和密宗531

(一) 律宗531

(二) 净土宗533

(三) 密宗536

八、前弘期佛教初传藏地及与本教的斗争539

九、佛教与隋唐文明544

(一) 佛教活动的社会化544

(二) 佛教对诸多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546

第五节 道教的隆盛549

一、隋唐五代皇室崇道情况549

二、道教清修无为理论的发展553

(一) 清修无为派的著名道士553

(二) 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556

三、外丹道的兴盛、危机与钟吕内丹道的兴起564

四、道教与隋唐文化568

第六节 若干西来新宗教的流行570

一、景教的流行570

二、伊斯兰教的初传572

三、袄教的流传575

四、摩尼教的流传576

五、景、伊、袄、摩四教的流传与唐代文化579

第六章 辽、宋、金、西夏时期的宗教583

第一节 概述583

第二节 辽朝宗教585

一、民族传统信仰及其汉化倾向585

(一) 木叶山崇拜与天地崇拜相结合585

(二) 祭祖与丧葬仪式587

(三) 祭孔与倡导儒学587

二、佛教的流行及其社会影响589

(一) 辽朝统治者与佛教589

(二) 辽朝佛教的流派、人物及其著述590

(三) 佛教与辽朝社会文化594

第三节 宋朝宗教596

一、国家宗教祀典的修订596

(一) 祭天地597

(二) 社稷、岳读、九宫神、文宣武成及诸祠599

(三) 宗庙与凶服600

(四) 地方祭祀602

二、禅、教并重与儒、佛合流603

(一) 宋王朝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发展603

(二) 宋代的译经与刻藏605

(三) 宋代禅宗的新发展607

(四) 天台宗的师承及其“山家”、“山外”之争616

(五) 宋代其他诸宗619

(六) 契嵩、智圆融会儒释的理论622

(七) 佛教与宋代文明626

三、道教的兴旺630

(一) 统治者对道教的提倡630

(二) 内丹学的发展与成熟634

(三) 符箓派道教的衍化638

(四) 宋朝道教对理学的影响639

四、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与袄教的状况640

(一) 摩尼教640

(二) 伊斯兰教643

(三) 犹太教645

(四) 袄教646

第四节 金朝宗教647

一、女真宗教旧俗和国家宗教礼制的建立647

(一) 萨满教647

(二) 接受中原宗教礼制648

(三) 宗教旧俗的保存651

二、佛教的继续流行652

(一) 金代有限度扶持佛教的政策652

(二) 金代佛教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654

(三) 佛教与金代文化事业656

三、河北新道教教派的出现和发展657

(一) 全真道658

(二) 太一教664

(三) 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667

第五节 西夏宗教670

一、西夏统治者与佛教670

二、西夏的赎经、译经与印经674

三、西夏的僧人、流派和僧官制度677

四、佛教与西夏社会文化681

第六节 西藏佛教的再弘传及宗派的形成684

一、后弘期佛教著名人物及其贡献684

二、藏传佛教诸派及其理论688

(一) 宁玛派689

(二) 噶当派689

(三) 萨迦派690

(四) 噶举派692

(五) 其他小流派693

第七章 元朝的宗教696

第一节 概述696

第二节 官方宗教礼仪的建设与特点697

一、郊天697

二、宗庙698

三、太社、太稷698

四、宣圣699

五、岳、镇、海、渎700

六、蒙古旧俗700

第三节 汉、藏佛教的发展与帝师制度701

一、元朝帝王的崇佛政策701

二、汉地佛教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703

三、汉地佛门诸宗的流传706

四、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帝师制度709

五、佛教与元代社会文化714

第四节 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传入与发展716

一、上座部佛教的传入716

二、理论与经典718

三、教派、僧阶与寺院制度720

四、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723

第五节 全真道的繁荣与江南道教的流行726

一、邱处机与全真道的隆盛726

二、江南正一道的繁荣景象732

三、江南流行的净明道734

第六节 也里可温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振兴737

一、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再次传入737

二、伊斯兰教的好时光740

三、犹太教有所发展745

第七节 白莲教的崛起与元末社会变革746

一、白莲教的产生与发展746

二、元末白莲教起义747

第八章 明朝的宗教749

第一节 概述749

第二节 国家宗教祀典的后期发展与完备750

一、郊祀752

二、社稷、日月、先农、先蚕、高禖753

三、神祗坛和天上、地下诸神754

四、历代帝王、圣贤、功臣之祀755

五、宗庙757

六、丧礼与丧服759

第三节 汉地佛教的延续与藏传佛教的改革760

一、明代统治者的佛教政策与管理制度760

二、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与明王朝的奖掖政策765

三、禅宗两大派系及其代表人物769

(一) “国初第一宗师”--梵琦770

(二) 临济名僧德宝、圆悟和法藏771

(三) 曹洞名僧慧经、元来与元贤777

四、明代其他诸宗782

(一) 净土宗782

(二) 天台宗783

(三) 华严宗783

(四) 唯识宗784

(五) 律宗785

五、明末佛教四大家785

(一) 云栖袾宏785

(二) 紫柏真可789

(三) 憨山德清790

(四) 蕅益智旭793

六、佛教在社会文化中的辐射与延伸795

(一) 禅宗与王阳明心学796

(二) 佛教与文学798

第四节 道教的世俗化与符箓派的荣盛801

一、明王室与道教802

二、道教教派与思想807

三、道教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811

四、《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814

第五节 基督教的再传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816

一、传教士想方设法进入中国816

二、利玛窦的天主教儒学化策略820

三、南京教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冲突822

四、“三柱石”护教之功与明末教会复兴824

五、基督教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827

第六节 伊斯兰教的新发展和儒化倾向834

一、明王朝与伊斯兰教834

二、经堂教育的兴起839

三、汉文译著的出现842

四、穆斯林与明朝文化845

第七节 民间宗教的活跃与发展848

一、明代民间宗教概况与白莲教的演变848

二、罗教及其衍支东西大乘教与老官斋教853

三、黄天教和弘阳教858

四、三一教及其特点862

五、明代民间宗教的共性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864

第九章 清朝前期的宗教869

第一节 概述869

第二节 国家宗教祭祀与民间祖先崇拜870

一、坛制、祭设与仪注872

二、尊孔与祭孔875

三、满族宗教旧俗的保存和演化877

四、贵族与平民之祭祖与丧礼880

第三节 佛教的发展与转衰884

一、清廷对佛教的推崇与管理884

二、禅宗的派系流衍889

三、汉地其他各宗890

(一) 律宗890

(二) 净土宗891

(三) 华严宗892

(四) 天台宗893

(五) 唯识宗893

四、藏传佛教的发展及清廷的管理893

第四节 道教的延续与道教文化的扩散899

一、正一道的衰落899

二、全真道的中兴900

三、《道藏辑要》和新道书904

四、道教文化在民间的扩散905

第五节 民间宗教在镇压中继续勃兴909

一、发展概况与清廷的禁灭政策909

二、八卦教的兴衰(含清水教、天理教)911

三、其他教派的活动918

四、民间宗教的社会文化意义924

第六节 伊斯兰教的演进与苦难925

一、清廷对伊斯兰教的政策926

二、伊斯兰教中国教派和门宦的形成928

三、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活跃933

四、伊斯兰教与回民起义936

第七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及清廷的禁教939

一、清初传教事业顺利发展939

二、教会内部“礼仪之争”与康熙政策的转变943

三、雍、乾、嘉三朝的禁教与教案946

四、东正教及基督新教的传入948

第十章 清朝后期的宗教953

第一节 概述953

第二节 宗法性传统宗教的晚景954

一、国家宗教祀典的若干变动954

二、祭孔的升格和孔府的祭祀956

三、民间祭天祭祖及其他宗教风俗958

四、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终结961

第三节 佛教僧团的衰落与佛学研究的勃兴963

一、清后期佛教流衍大势963

二、佛教宗派的苟延966

三、居士成为佛学的主流968

四、世俗学者的佛学研究970

五、动荡社会中的藏传佛教974

第四节 道教的衰微和延续977

一、道光以后正一道天师状况978

二、晚清之全真道979

三、道教文化继续向社会扩散984

第五节 伊斯兰教的厄运和搏进989

一、穆斯林起义与清廷的高压政策989

二、伊斯兰教教派和门宦的流变994

(一) 依黑瓦尼的创建和发展995

(二) 西道堂的创建996

(三) 若干重要门宦的后期传承997

三、伊斯兰经学与汉文译著的成就999

(一) 汉译《古兰经》999

(二) 汉阿文并重的译著活动999

第六节 近代社会矛盾漩涡中的基督教1002

一、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的作用1002

二、基督教各派在华传布状况1004

三、基督教与太平天国1007

四、风起云涌的教案浪潮与义和团运动1010

五、另一个侧面的评说1015

第七节 民间宗教与秘密会社1017

一、八卦教的后期演变及其与农民运动的关系1017

二、天地会、哥老会与太平军、辛亥革命1018

三、义和团运动与民间宗教信仰1022

四、真空教、斋教与一贯道1026

(一) 真空教1026

(二) 江南斋教1026

(三) 一贯道1027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的宗教1029

第一节 概述1029

第二节 佛教的“复兴”与改良运动1032

一、开始向现代宗教形态过渡的佛教1032

(一) 佛教组织的现代化努力1032

(二) 佛教活动的现代化努力1035

(三) 抗日战争后佛教的再趋衰微1038

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兴起1039

三、佛教大师的活动与思想1041

(一) 敬安1042

(二) 月霞1043

(三) 谛闲1043

(四) 省元与印光1044

(五) 太虚1045

(六) 圆瑛1049

(七) 弘一1050

四、著名学者卓有成效的佛学研究1053

(一) 欧阳渐1053

(二) 韩清净1055

(三) 梁启超1056

(四) 杨度1057

(五) 熊十力1060

(六) 汤用彤1061

(七) 陈垣1062

(八) 吕澂1062

五、藏传佛教在诸多矛盾中艰难发展1063

第三节 道教的衰微与复苏1068

一、政治时运影响道教命运1068

二、道教学者重建道教理论的努力1072

(一) 陈樱宁1072

(二) 易心莹1079

(三) 岳崇贷1081

三、近代教外道教学术研究的兴起1084

四、民国道教与民间文化1086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新气象1088

一、进入转折和动荡时期的中国穆斯林1088

二、穆斯林宗教社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1090

三、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1092

四、伊斯兰教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教育的转变1097

五、著名中国穆斯林学者的活动和贡献1099

六、民国时期重要地区的伊斯兰教状况1105

(一) 西北甘、宁、青、陕的伊斯兰教1105

(二) 新疆的伊斯兰教及杨增新的宗教政策1107

(三) 北平、上海、云南等地的伊斯兰教1111

第五节 民间宗教信仰概貌1114

一、宗法性传统宗教的余波与散化1114

二、民间秘密宗教的流衍与公开化1119

(一) 黄天道1120

(二) 在理教1120

(三) 先天道1122

(四) 真空道1123

(五) 皈一道1123

(六) 普渡道1125

(七) 圣贤道1126

(八) 九宫道1127

(九) 同善社1128

(十) 一贯道1131

(十一) 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1133

(十二) 红枪会1135

三、民间宗教风俗种种1136

(一) 岁时节令中的宗教风俗1137

(二) 人生礼仪中的宗教风俗1138

(三) 行业诸神1139

(四) 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禁忌1140

(五) 神庙香火与算命、看相、跳神1141

第六节 基督教加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1143

一、基督教顺利发展的内外条件1143

(一) 教会传教策略的改变1144

(二) 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善1145

二、基督教各派的流布1146

(一) 基督新教的传教活动及发展状况1146

(二) 天主教的中国化努力及其发展状况1150

(三) 东正教的兴衰1153

三、基督教与民国政治1154

四、基督教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及其贡献1161

第十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简介1166

第一节 民族传统宗教1167

一、萨满教1167

二、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宗教1174

(一) 佤族的原始宗教1174

(二) 白族的“本主”崇拜1175

(三) 彝族毕摩、苏尼的巫术活动1177

(四) 纳西族的东巴教与《东巴经》1180

第二节 道教与少数民族1181

第三节 佛教与少数民族1184

一、藏传佛教1185

(一) 西藏的寺院与僧侣修习制度1185

(二) 佛教与藏族社会1188

(三) 藏传佛教与蒙族社会1191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少数民族1198

第四节 基督教与少数民族1200

第五节 伊斯兰教与少数民族1204

第十三章 中国宗教史的简要回顾1209

第一节 中国宗教史的发展阶段1209

一、原始时期1209

二、三代时期1210

三、秦汉时期1211

四、魏晋至宋元时期1211

五、明清时期1212

六、民国时期1213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1213

一、原生型宗教的连续存在和发展1213

二、皇权始终支配教权1215

三、多样性和包容性1216

四、人文化和世俗化1218

五、三重结构的衔接与脱节1219

第三节 中国宗教的历史作用1221

一、宗教与中国政治1222

二、宗教与中国经济1226

三、宗教与中国哲学1228

四、宗教与中国道德1231

五、宗教与中国文学艺术1234

六、宗教与中国科学技术1237

七、宗教与中国民俗1239

八、宗教与内外文化交流1241

主要参考书目12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