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1185260.jpg)
- (美)汉 森(Hanson,E.Mark)著;冯大鸣等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02901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第一章 学校组织行为:概览1
3.1 变革的焦点(307) 3.2 变革的层次(308) 3.3
1.本书的目的和组织3
5.1 既得利益(320) 5.2 流动性期望(321) 5.3
2.概念框架和学校组织5
2.1 古典组织理论(5) 2.2 社会系统理论7
2.3 开放系统理论(10) 2.4 组织模式对教育决策的影响11
3.模糊的情景和局限的观点14
4.小结15
5.案例:一个古老的故事16
1.科层管理18
第二章 作为科层组织的学校18
2.科学管理的信条21
1.1 韦伯的理想型科层制(20) 1.2 人们为何服从?21
2.1 劳动的自然法则(22) 2.2 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25
3.科学管理和学校26
3.1 把学校当作工厂(26) 3.2 古典理论应用于学校(29) 3.3 集权和分权(30) 3.4 理想与现实的对照33
4.理性的局限34
5.科层模式的非预期的结果36
5.1 阻碍变革的进程(37) 5.2 预料意外的结果39
5.3 最低成绩水平(40) 5.4 目标置换40
5.5 对规章的理解(42) 5.6 协作的崩溃43
5.7 超理性化(45) 5.8 教育科层组织的功能47
6.国家议程的变化48
6.1 60年代:形形色色的期望激增(48) 6.2 70年代:责任心云集(49) 6.3 80年代:国家处在危险中50
7.小结51
8.案例:新校长52
第三章 作为社会-政治系统的学校55
1.组织中的非正式团体57
1.1 霍桑研究(57) 1.2 人际关系运动62
1.3 非正式组织64
2.社会系统66
2.1 社会系统要素(68) 2.2 综合的或主要的社会系统过程(71) 2.3 社会交换和团体行为的“经济学”(75) 2.4 团体思维77
3.管理和决策78
3.1 正式目标和非正式目标(79) 3.2 应付科学83
3.3 混合扫描决策85
4.把学校当作一个联盟的集合体86
5.来自低层的管理89
6.第四系统组织92
7.基本假设之对比96
8.小结97
9.案例:教育局长的责难98
第四章 专业人员与行政人员的交互作用:一项案例研究100
1.交互作用范围模式102
1.1 研究的设计和研究的方法104
2.势力范围105
3.自治108
5.势力范围内的子联盟114
4.决策类型114
5.1 正式组成的子联盟(116) 5.2 非正式组成的子联盟117
6.磋商的决议120
6.1 松散结合的系统121
7.双向的行为管理122
7.1 管理者如何管理教师的行为(123) 7.2 教师如何管理管理者的行为124
8.对势力范围的护卫125
8.1 教师护卫其领域(125) 8.2 管理者护卫其领域127
9.命题128
10.小结129
第五章 开放系统理论与学校131
1.系统的概念137
2.开放系统理论138
3.事件的循环140
4.学校中事件的循环141
4.1 投入、加工和产出143
5.系统平衡概念144
6.组织的大环境146
7.管理信息系统148
8.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149
9.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152
10.组织平衡155
11.两种理论的基本假设之比较156
12.小结157
第六章 权变理论159
1.在不定条件下161
2.权变理论的由来162
2.1 基本假设(163) 2.2 松散结合的系统165
3.组织结构和环境166
4.组织无序状态下问题的解决172
4.1 问题解决的垃圾箱模型173
5.管理工作行为177
6.管理者的工作角色179
6.1 有关权变理论的问题研究181
7.小结182
第七章 组织的领导人和学校的管理者185
1.领导角色187
1.1 领导者和经理(187) 1.2 领导的界说189
1.3 领导环境:古典理论(191) 1.4 领导和心理品质(192) 1.5 从心理品质到社会学的背景195
2.社会-政治团体观下的领导196
2.1 领导的界说(196) 2.2 领导环境197
3.无领导团体200
4.领导风格203
4.1 领导风格的主动结构-体谅(203) 4.2 一点注意206
5.领导权变理论207
5.1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208) 5.2 以任务为中心和以人际关系为中心(209) 5.3 领导情境210
5.4 一点注意213
6.目标-途径领导理论215
6.1 动机期望理论(216) 6.2 职工特点和环境因素(217) 6.3 一点注意218
7.领导方式连续统理论219
8.关于教育领导的一种权变理论220
9.开放系统的领导理论222
9.1 扩展的观点(222) 9.2 领导的范围222
9.3 一种宏观的观点223
10.领导训练224
10.1 管理方格(225) 10.2 菲德勒的权变理论227
10.3 目标-途径领导训练230
11.开放系统中的领导训练231
12.小结232
第八章 动机与管理236
1.动机的内容理论238
1.1 享乐主义(239) 1.2 动机的本能理论239
1.3 内驱力和需要理论(241) 1.4 需要层级理论242
1.5 ERG理论(244) 1.6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245) 1.7 X理论和Y理论(247) 1.8成就动机(250) 1.9 权力动机(252) 1.10 胜任力动机(254) 1.11 特殊性需要的影响(254) 1.12一点注意255
2.动机的过程理论258
2.1 公平理论(259) 2.2 期望理论:弗鲁姆模型261
2.3 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型(264) 2.4 期望理论的管理含义(266) 2.5 一点注意266
3.小结268
3.1 动机和古典组织理论(268) 3.2 动机和社会科学理论268
4.案例:一位心灰意懒的教师270
第九章 组织沟通272
1.SMCR沟通模式274
2.古典理论和沟通274
3.人际关系学派和沟通275
4.开放系统理论和沟通276
5.层级制背景277
5.1 纵向沟通(278) 5.2 沟通过滤(280) 5.3 横向沟通——传闻和小道(282) 5.4 信息超载283
5.5 沟通网络(284) 5.6 沟通媒体286
6.沟通障碍287
6.1 组织规模(287) 6.2 感知信息的选择性287
6.3 编码和解码(288) 6.4 公文体(288) 6.5 默默忍受289
7.非语词沟通291
8.沟通分析293
9.小结295
第十章 教育变革298
1.澄清术语301
2.变革的类型302
2.1 有计划变革的支柱(304) 2.2 一位先哲对优柔寡断提出的忠告305
3.组织环境:变革的目标306
变革的潜能(310) 3.4 变革的动力311
4.组织层对变革的抵制312
4.1 国家教育体制(313) 4.2 科层化组织314
4.3 目标错位(315) 4.4 作为家养型组织的学校317
4.5 功能对应(317) 4.6 代价:时间、精力、金钱(318) 4.7 抵制周期319
5.个体层对变革的抵制320
6.力场分析327
探索性行为(322) 5.4 心理系统(323) 5.5 拒绝的阶段(323) 5.6 来自下级的抵制(324) 5.7 缺少实验的准则(325) 5.8 激励系统(325) 5.9 革新发动后的抵制(326) 5.10 抵制的积极面327
7.有计划的变革329
7.1 变革策略的类型(329) 7.2 时机选择331
7.3 追逐时尚(332) 7.4 地震式变革和渐变式变革(334) 7.5 革新的成功实施336
8.变革驱动者339
8.1 “白帽兵”式的变革驱动者(340) 8.2 马基雅维里式的变革驱动者(341) 8.3 “打手”式的变革驱动者(343) 8.4 组织的“游击队员”345
9.作为一种变革机构的联邦政府346
9.1 筹款术(346) 9.2 变革过程的阶段348
10.组织发展352
10.1 “巴克·罗杰斯”学校(354) 10.2 结构取向的OD专家与过程取向的OD专家(355) 10.3 组织训练(356) 10.4 T-组方法(357) 10.5 同辈团体358
10.6 临时系统(359) 10.7 一点注意361
11.有计划变革的三种视角363
11.1 古典理论的变革模式(364) 11.2 社会系统的变革模式(365) 11.3 开放系统变革模式367
12.小结368
13.案例:积满灰尘的计算机369
第十一章 概念框架的综合:学校中解决问题的案例研究370
1.科层化和社会系统的联系370
2.科层化模式、社会系统模式与开放系统模式的联结371
3.调查设计373
4.问题解决过程375
4.1 问题认识(377) 4.2 组织缓冲(378) 4. 3突破缓冲层380
5.势力范围381
5.1 对诸独立的权力中心之分配(381) 5.2 对集体的权力中心的分配(382) 5.3 对争议性权力中心的指派383
6.执行与反馈385
6.1 补充循环385
7.模式的通用性386
8.有关问题解决的命题387
9.小结388
附录Ⅰ 作者简介391
附录Ⅱ 作者学术背景资料392
附录Ⅲ 中英人名对照395
译者后记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