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1741196.jpg)
- 高帆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754262463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经济结构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选题意义1
1.1.1 理论意义2
1.1.2 现实意义6
1.2 概念界定8
1.2.1 二元经济9
1.2.2 劳动剩余12
1.2.3 分工演进14
1.2.4 交易效率17
1.3 研究方法18
1.3.1 思想方法:逻辑实证主义19
1.3.2 理论工具:新兴古典经济学21
1.3.3 研究视角:结构分析法23
1.4 结构安排25
1.4.1 理论构建25
1.4.2 应用研究26
上篇 理论构建第2章 文献综述30
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溯源30
2.1.1 威廉·配第31
2.1.2 弗朗斯瓦·魁奈31
2.1.3 亚当·斯密31
2.1.4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32
2.1.5 卡尔·马克思33
2.2 刘—费—拉模型:古典二元经济结构理论34
2.2.1 刘易斯模型35
2.2.2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40
2.2.3 概括性评论43
2.3 乔根森模型和托达罗模型:新古典二元经济结构理论45
2.3.1 乔根森模型46
2.3.2 托达罗模型51
2.3.3 概括性评论54
2.4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实证研究:产业转型56
2.4.1 配第—克拉克定理57
2.4.2 霍夫曼定理57
2.4.3 库兹涅茨58
2.4.4 钱纳里—塞尔昆60
2.4.5 近来关于结构转变的研究成果61
2.5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63
2.5.1 对二元经济结构出现原因和解除路径的反思64
2.5.2 对各类次级二元经济结构的最新研究66
2.5.3 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深入分析68
2.5.4 对二元经济与收入分配关系的重新思考70
2.6 中国理论界对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72
2.6.1 关于结构形态的研究72
2.6.2 关于结构效应的研究75
2.6.3 对于中国研究状况的评价76
第3章 分工差异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82
3.1 分工差异与结构转化:研究前提82
3.1.1 分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83
3.1.2 分工演进更能揭示结构转变的本质86
3.1.3 从分工角度研究具有技术可行性88
3.2 模型与命题89
3.2.1 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工组织基础90
3.2.2 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Ⅰ:个人专业化程度93
3.2.3 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Ⅱ:迂回生产程度96
3.2.4 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Ⅲ:产品种类数101
3.3 实证检验107
3.3.1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二元经济结构对立109
3.3.2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分工水平差异114
3.3.3 两类第一产业分工展开方式及其决定因素122
第4章 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130
4.1 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势:研究思路130
4.1.1 当前关于结构转化趋势的研究131
4.1.2 结构转化趋势:从分工角度研究133
4.2 模型与命题134
4.2.1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趋势Ⅰ:工业化134
4.2.2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趋势Ⅱ:服务业兴起138
4.2.3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趋势Ⅲ:城市化144
4.3 实证检验148
4.3.1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劳动生产率提高149
4.3.2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工业化和服务业兴起154
4.3.3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城市化水平提高158
4.3.4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65
第5章 交易效率及其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169
5.1 交易效率的影响因素:交易费用169
5.1.1 交易费用内涵: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169
5.1.2 交易费用外延:交易技术与交易制度172
5.1.3 交易费用影响分工演进的内在机制177
5.2 交易效率及交易费用的测度:一个指标体系181
5.2.1 指标和样本181
5.2.2 综合交易效率指数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83
5.2.3 发展中国家的交易效率状况及其解释189
5.3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效应:从交易效率角度分析192
5.3.1 市场拓展192
5.3.2 资源配置193
5.3.3 收入分配194
5.3.4 地区发展195
5.3.5 知识扩散197
5.4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倒U型曲线”198
5.4.1 假说描述199
5.4.2 逻辑推导200
5.4.3 实证资料201
5.4.4 基本判据204
下篇 应用分析第6章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现状及基本特征207
6.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化的基本轨迹207
6.1.1 纵向测度208
6.1.2 阶段划分213
6.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现状:基本判断217
6.2.1 中国当前经济结构仍主要是二元经济结构217
6.2.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在时空上具有差异性221
6.2.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横向比较强度依然较大224
6.2.4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正处在跨越拐点阶段226
6.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迟缓:后果分析228
6.3.1 资源配置229
6.3.2 农业发展234
6.3.3 收入差距242
6.4 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化的实证分析248
6.4.1 地区差距:现有研究250
6.4.2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整体演变轨迹254
6.4.3 “俱乐部趋同”与经济差距的地域特征257
6.4.4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地区经济差距259
6.4.5 地区经济差距的产业贡献度差异265
第7章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269
7.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效应:一个实证分析269
7.1.1 计量模型的设立270
7.1.2 时间序列数据271
7.1.3 地区截面数据275
7.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分工演进278
7.2.1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现有解释279
7.2.2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分工演进基础281
7.3 中国两种交易费用及其交易效率演变287
7.3.1 纵向演进性287
7.3.2 横向滞后性291
7.3.3 空间差异性295
7.4 中国交易费用较高:可能的解释298
7.4.1 市场体系299
7.4.2 政府职能304
7.4.3 发展战略307
第8章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促进思路与政策建议310
8.1 中国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背景及原则310
8.1.1 背景分析311
8.1.2 原则确立313
8.2 中国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基本思路316
8.2.1 总体说明316
8.2.2 具体展开316
8.3 分工演进与土地制度改革:一个案例319
8.3.1 基本做法与主要特征319
8.3.2 积极效果与实施条件322
8.3.3 总结与说明326
8.4 中国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主要途径328
8.4.1 农业内部的分工328
8.4.2 工业和服务业的分工333
8.4.3 国际范围中的分工337
参考文献341
后记360
表索引11
表1—1 二元经济结构的部门特征及划分依据11
表1—2 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概括性比较22
表1—3 经济增长的新古典观点和结构主义观点23
表2—1 二元经济理论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比较54
表3—1 样本国家或地区的实际中间使用和预期中间使用(%)108
表3—2 2000年31个国家部门对立和劳动生产率状况111
表3—3 2000年31个国家第一产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状况115
表3—4 2000年31个国家第一产业分工与农业产出水平的关系119
表3—5 2000年各国农业分工与谷物生产的关系123
表3—6 美国1870—1980年农业发展的时序数据128
表3—7 日本1870—1980年农业发展的时序数据128
表4—1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150
表4—2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劳动生产率、人均GDP的回归模型153
表4—3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回归模型155
表4—4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回归模型157
表4—5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化水平的回归模型159
表4—6 5个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占比160
表4—7 5个发展中国家1950—2003年农业人口占比163
表4—8 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166
表4—9 不同收入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趋势167
表4—10 1880—1980年美国经济结构转化与工资水平收敛168
表5—1 2001年80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交易效率指数183
表5—2 国际经验中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倒U型曲线”202
表5—3 美日两国人均GDP与农业比较生产率203
表6—1 1952—2004年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变动情况209
表6—2 1978—2004年中国第一产业产值、就业、人口占比情况219
表6—3 2004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情况221
表6—4 2004年中国东、中、西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情况224
表6—5 不同人均GDP状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与国际经验的比较226
表6—6 1985—2004年中国以美元度量的人均GDP227
表6—7 1978—2004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占比/GDP占比229
表6—8 1978—2004年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量232
表6—9 1978—2003年中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235
表6—10 1978—2004年中国粮食生产效率计算结果237
表6—11 每个农业劳动者平均拥有的粮食种植面积239
表6—12 典型年份不同组织类型农户粮食的经营效益240
表6—13 1986—2003年中国农户粮食的消费与出售情况241
表6—14 1978—2004年中国全员和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243
表6—15 1978—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及恩格尔系数的比较245
表6—1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已有研究成果251
表6—17 1978—2004年各省区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的变化情况255
表6—18 1978—2004年各省人均GDP与二元结构转化度的回归结果262
表6—19 地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度变异系数的回归结果264
表6—20 地区整体基尼系数与三次产业基尼系数的回归结果267
表7—1 1978—2004年中国GDP及其各产业GDP271
表7—2 1990—2004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产业贡献率和产业拉动率274
表7—3 2004年中国31个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结构275
表7—4 1978—2003年中国对农业的资金“取予”关系279
表7—5 1981—2004年中国城乡劳动者人均资本使用量282
表7—6 1978—2004年中国农业内部的分工演进状况284
表7—7 1978—2004年农业发展与分工演进的回归模型286
表7—8 1978—2004年中国的交通交易效率系数288
表7—9 1978—2004年中国交易制度的变化情况289
表7—10 2001年中国和典型国家综合交易效率指数的比较292
表7—11 2004年中国和18个国家的国家竞争力及企业竞争力排名293
表7—12 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几个交易效率指标的比较295
表7—13 2002年分地区市场化总体和各方面的比较297
表8—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家庭专业承包责任制的比较327
图索引113
图3—1 2000年31个国家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和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关系113
图3—2 2000年31个国家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度的关系114
图3—3 2000年31个国家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分工指数的关系118
图3—4 2000年31个国家第一产业分工指数和农业产量的关系122
图3—5 2000年31个国家土地—劳动比率和每万名第一产业劳动者拥有的拖拉机数125
图3—6 2000年31个国家土地生产率与每公顷化肥施用量的关系126
图4—1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53
图4—2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54
图4—3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和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的关系155
图4—4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的关系156
图4—5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的关系157
图4—6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与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的关系158
图4—7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农业人口占比的关系159
图4—8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城市人口占比的关系160
图4—9 5个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占比趋势163
图4—10 5个发展中国家1950—2003年农业人口占比情况164
图4—11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165
图4—12 2000年43个国家或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165
图5—1 两类交易费用及其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内在关系177
图5—2 2001年80个国家或地区综合交易效率指数与人均GNP的关系188
图5—3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倒U型曲线”199
图5—4 世界发展模型“标准结构”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趋势203
图5—5 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拐点”的波动性质205
图6—1 1952—2004年中国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212
图6—2 1952—2004年中国的二元对比系数Ⅰ和二元反差指数212
图6—3 1952—2004年中国的二元对比系数Ⅱ212
图6—4 1978—2004年中国第一产业产值、就业、人口占比的“滞后”关系220
图6—5 2004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元对比系数223
图6—6 1978—2004年中国第一产业产值、就业、人口占比趋势225
图6—7 1978—2004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占比/GDP占比230
图6—8 1978—2004年中国全员和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244
图6—9 1978—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是农村居民的倍数247
图6—10 1978—2004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及其比较247
图6—11 1978—1990年中国各省区Lorenz曲线变化图257
图6—12 1990—2004年中国各省区Lorenz曲线变化图258
图6—13 1978—2004年中国各省区整体及三次产业基尼系数趋势266
图7—1 1978—2004年中国农业资金“取予”关系281
图7—2 2001年中国和18个参照国的综合交易效率指数293
图7—3 2002年中国各省区的市场化指数情况296
图8—1 中国以分工组织演进为核心的农业发展图示324
图8—2 农业内部分工的可能展开方式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