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发展社会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2326241.jpg)
- 吴忠民,刘祖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1508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发展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什么是现代化1
一、几种界定的得失1
目 录1
二、现代化及发展的涵义2
第二节发展与现代化研究的兴起4
一、发展与现代化研究的兴起4
二、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历程7
三、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整合10
三、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11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层11
一、社会分层的涵义11
第三节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层11
一、发展的基本宗旨11
第三节发展的基本宗旨与基本特征11
第四节发展与社会流动12
二、发展的基本特征14
一、发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征16
第四节发展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主要功能16
二、发展社会学的主要功能17
第一章世界现代化进程21
第一节世界现代化的发端21
一、现代化发端的时间认定21
二、西欧现代化的内部条件23
三、西欧现代化的外部环境25
一、第一次现代化浪潮26
第二节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26
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33
三、第三次现代化浪潮38
第三节现代化进程的总趋势42
一、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波浪式跳跃推进的特点42
二、科技革命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2
三、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与调整过程43
四、现代化是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44
第一节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46
一、近代中国演进的基本脉络46
第二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46
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些具体特征52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试步时期56
一、中国现代化试步时期的突出特征57
二、其他特征59
三、根源之一:中心任务的错位62
四、根源之二:空前的社会动员65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初步发育69
一、历史的定位69
二、中国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进展70
三、某些不足之处76
第三章发达的经济79
第一节发达的经济:现代社会的共同特征79
一、机器以及其他先进生产工具的操作代替了人工劳动79
二、社会化的大生产80
三、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80
四、市场经济体制81
五、经济的增长具有一种不可遏制性82
一、经济发展的理论考察82
第二节经济与社会发展82
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86
第三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2
一、政府积极干预的必要性92
二、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转变:西方国家的实践92
三、政府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验94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化97
一、社会分化的涵义97
第一节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化97
第四章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97
三、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化100
一、社会整合的涵义102
第二节社会发展与社会整合102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整合103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126
二、社会发展与社会流动129
三、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流动132
第五章城市化137
第一节城市化的进程137
一、城市化的起点137
二、集中型城市化阶段138
三、分散型城市化阶段140
第二节城市化的作用145
一、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更新145
二、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组织体系的创新145
三、城市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和发展146
第三节城市化的几种主要模式147
一、同步城市化模式(Synchrourbanization)147
二、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148
一、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49
三、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149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149
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原则153
三、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154
第六章世俗化157
第一节世俗化的涵义与特征157
一、世俗化的概念157
二、世俗化的主要特征157
三、世俗化在中国发育的现实基础与缺陷159
第二节普遍受益:世俗化的重要原则161
一、如何理解普遍受益161
二、普遍受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64
三、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167
一、理性化释义168
第三节理性化168
二、理性化批判169
三、理性化与中国的现代化170
第七章知识化173
第一节现代社会中知识的特征173
一、知识的急剧更新与传播173
二、知识对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巨大的影响173
三、现代知识突出了教育的地位176
第二节知识的生产、转让与传播177
一、知识的生产177
二、知识的转让178
三、知识的传播179
第三节知识经济180
一、知识经济的涵义180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181
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82
四、知识社会的涵义185
第八章社会开放188
第一节社会开放的涵义和特征188
一、社会开放的涵义188
二、社会开放的特征188
第二节社会开放与社会发展190
一、社会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190
二、社会开放是社会发展的标志190
三、社会开放是社会发展的条件191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开放历程200
一、1840一1949年的社会开放200
二、1949一1978年的社会开放202
三、1978年至今的社会开放203
第一节公正的基本涵义及依据208
一、公正的基本涵义208
第九章公正208
二、公正的依据210
第二节公正的基本原则215
一、基本权利的保证,亦即保证的原则215
二、机会平等,亦即事前的原则216
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原则219
四、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亦即调剂的原则220
第三节代际公正222
一、依据:代际公正何以存在222
二、规则:代际公正的具体要求225
三、意义: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230
第四节关于社会公正的几个重要的问题232
一、公正具体规则的整体性232
二、公正具体规则之间的优先次序233
三、公正具体内容的实现时序234
四、公正的规则与其实际兑现之间的差距236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238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概念238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与形成238
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241
三、可持续发展的涵义243
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245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4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涵义248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依据249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50
第十一章后发现代化256
第一节后发现代化的特点256
一、两种类型的现代化256
二、后发现代化的特点257
第二节后发现代化的特殊问题261
一、错位现象261
二、失衡现象263
三、畸变现象264
四、两难窘境265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267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起步267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269
三、东亚与拉美的现代化271
第四节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274
一、后发优势:六个方面的表现274
二、后发劣势:八个方面的陷阱279
三、扬长避短:六项对策284
第十二章贫困问题287
第一节贫困概论287
一、何为贫困287
二、贫困的分类288
三、贫困的测量289
四、贫困理论293
第二节贫困:世界性的问题295
一、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295
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297
三、国际发展目标299
第三节 中国的贫困问题301
一、中国现阶段的农村贫困问题301
二、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303
三、中国的反贫困305
第十三章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308
第一节社会问题一般理论探讨308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308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309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311
四、有关社会问题的理论312
第二节我国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的表现与特点313
一、我国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基本表现314
二、我国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的主要特点317
第三节 我国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319
一、社会结构的转型320
二、社会控制体系的滞后322
三、社会发展的动态失衡323
四、外来因素的影响323
五、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的主观认定与建构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324
第四节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的治理324
一、正确对待当前的社会问题324
二、治理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基本对策326
第十四章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控制331
第一节现代化与社会控制331
一、传统社会形态下的社会控制331
二、现代化对社会控制的影响335
第二节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控制337
一、改革以前我国社会控制体系的特征与弊端337
二、改革以来我国社会控制体系的转换与缺陷339
第三节建构我国新型的社会控制体系344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备的制度控制体系344
二、深化组织结构改革,完善和加强组织控制功能347
三、创建新型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控制手段的作用348
第十五章中国社会发展的合理模式351
第一节非合理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351
一、非合理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的依据351
二、非合理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的弊端352
第二节合理发展模式的依据356
一、经济牵引与被牵引的统一356
二、发展经验及发展模式的不重复性356
第三节社会合理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357
一、发展的充分化358
二、发展的节约化359
三、发展的本民族化360
四、发展的共生化361
五、发展的渐进化362
第四节 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365
一、发展模式的转换刻不容缓365
二、发展模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367
第十六章发展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369
第一节现代化理论369
一、理论来源369
二、主要观点373
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和问题377
第二节依附理论379
一、理论来源379
二、依附论主要观点381
三、问题384
第三节世界体系论385
一、理论来源385
二、主要观点387
三、世界体系的分析方法389
四、小结391
第四节发展理论的新发展391
一、新发展观391
二、全球化趋势与问题392
第十七章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395
第一节社会指标法395
一、社会指标与指标体系395
二、社会指标的作用396
三、社会指标的内容与体系397
第二节历史比较法399
一、历史比较法的涵义与发展399
二、历史比较法的类型和应用400
第三节政策研究与评估分析402
一、社会发展的政策涵义403
二、政策研究的类型和方法404
后记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