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微生物学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 第4版
  • 张凤民,肖纯凌,彭宜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91900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微生物学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1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2

三、任务与展望9

第一篇 医学微生物学基础12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2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2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13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13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9

第2章 细菌的生理24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24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24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24

第二节 细菌的营养25

一、细菌的营养类型25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25

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25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26

一、细菌的能量代谢26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27

三、细菌的分泌系统28

四、细菌的免疫系统29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31

一、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31

二、细菌的生长与繁殖32

第五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33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33

二、培养基34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34

四、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35

第六节 细菌的分类35

一、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35

二、细菌的命名法38

第3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40

第一节 细菌遗传相关物质40

一、细菌染色体40

二、质粒40

三、噬菌体41

四、转座元件42

第二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43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44

一、突变44

二、基因转移与重组45

第四节 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49

第4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5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52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52

二、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53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55

一、病毒复制周期55

二、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59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60

一、病毒变异的类型60

二、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62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63

一、物理因素的影响63

二、化学因素的影响63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法64

一、病毒的分类64

二、病毒的命名法64

第5章 细菌与病毒的致病机制67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67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67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69

三、细菌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76

四、感染类型77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79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79

二、病毒感染类型81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82

第6章 抗感染免疫88

第一节 固有免疫89

一、生理屏障结构89

二、固有免疫分子89

三、固有免疫细胞92

四、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与模式识别受体97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100

一、体液免疫101

二、细胞免疫103

三、免疫病理损伤103

第7章 消毒、灭菌与生物安全106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106

一、热力灭菌法106

二、辐射杀菌法107

三、滤过除菌法108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108

第三节 生物安全109

第8章 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112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与耐药性112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112

二、细菌的耐药性114

第二节 抗病毒药物与耐药性116

一、抗病毒化学药物116

二、病毒的耐药性117

第9章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法119

第一节 病原学检查相关技术119

一、形态学检查119

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120

三、免疫学技术120

四、分子诊断技术121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122

一、细菌学诊断122

二、病原菌成分的检测124

三、病原菌相关抗体的检测125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125

一、形态学检查125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126

三、病毒数量及感染性的检测127

四、病毒成分的检测128

五、病毒抗体的检测128

第10章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预防原则130

第一节 细菌与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131

一、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131

二、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134

第二节 计划免疫136

一、感染性疾病流行的概述137

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原则137

三、计划免疫138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139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139

二、医院感染的控制141

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144

第11章 球菌144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144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144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8

第二节 链球菌属149

一、A群链球菌150

二、肺炎链球菌152

三、其他医学相关链球菌154

第三节 肠球菌属155

一、生物学性状1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5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56

四、防治原则157

第四节 奈瑟菌属157

一、脑膜炎奈瑟菌157

二、淋病奈瑟菌158

第12章 肠道杆菌162

第一节 埃希菌属163

一、生物学性状163

二、致病性16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67

四、防治原则168

第二节 志贺菌属168

一、生物学性状16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7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71

四、防治原则172

第三节 沙门菌属172

一、生物学性状17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7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75

四、防治原则176

第四节 其他菌属176

一、克雷伯菌属176

二、变形杆菌属177

三、肠杆菌属177

四、沙雷菌属178

五、枸橼酸杆菌属178

六、摩根菌属178

第13章 弧菌属180

第一节 霍乱弧菌180

一、生物学性状18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8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83

四、防治原则183

第二节 副溶血弧菌184

一、生物学性状184

二、致病性184

三、诊断与防治185

第14章 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186

第一节 螺杆菌属186

一、生物学性状1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8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88

四、防治原则188

第二节 弯曲菌属189

一、生物学性状18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8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90

四、防治原则190

第15章 分枝杆菌属191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191

一、生物学性状19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9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95

四、防治原则196

第二节 牛分枝杆菌197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197

一、生物学性状19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9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98

四、防治原则198

第四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199

第16章 棒状杆菌属201

一、生物学性状20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0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02

四、防治原则203

第17章 厌氧性细菌204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204

一、破伤风梭菌204

二、产气荚膜梭菌206

三、肉毒梭菌209

四、艰难梭菌210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210

一、类杆菌属210

二、其他无芽胞厌氧菌212

第18章 动物源性细菌214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214

一、炭疽芽胞杆菌214

二、蜡样芽胞杆菌216

第二节 布鲁菌属217

一、生物学性状2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1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18

四、防治原则219

第三节 耶尔森菌属220

一、鼠疫耶尔森菌220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23

三、假结核耶尔森菌223

第四节 弗朗西斯菌属224

第五节 巴斯德菌属224

第19章 医学相关其他细菌226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226

一、铜绿假单胞菌226

二、鼻疽假单胞菌227

三、类鼻疽假单胞菌228

第二节 军团菌属228

第三节 嗜血杆菌属229

第四节 鲍特菌属231

第五节 不动杆菌属232

第六节 莫拉菌属233

第七节 气单胞菌属234

第八节 窄食单胞菌属234

第九节 李斯特菌属235

第20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237

第一节 放线菌属237

一、生物学性状23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3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39

四、防治原则239

第二节 诺卡菌属239

一、生物学性状2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4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40

四、防治原则241

第21章 支原体242

第一节 支原体属243

一、生物学性状24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4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245

第二节 脲原体属245

一、生物学性状24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4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246

第22章 立克次体247

第一节 立克次体属247

一、生物学性状2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4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50

四、防治原则250

第二节 东方体属250

一、生物学性状25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5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51

四、防治原则251

第三节 埃里希体属和无形体属251

一、查菲埃里希体251

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252

第23章 衣原体253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概述254

第二节 沙眼衣原体255

一、生物学性状25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5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57

四、防治原则257

第三节 肺炎嗜衣原体258

一、生物学性状2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5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58

第四节 鹦鹉热嗜衣原体259

一、生物学性状25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5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59

四、防治原则260

第24章 螺旋体261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262

一、生物学性状2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6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63

四、防治原则264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264

一、生物学性状26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6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66

四、防治原则267

第三节 伯氏疏螺旋体267

一、生物学性状26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6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68

四、防治原则268

第四节 回归热疏螺旋体269

一、生物学性状26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6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69

四、防治原则269

第五节 奋森疏螺旋体270

第三篇 医学相关病毒272

第25章 胃肠道感染病毒272

第一节 肠道病毒属272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274

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276

三、肠道病毒A71型277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278

一、轮状病毒278

二、诺如病毒280

三、肠道腺病毒281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282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282

一、生物学性状28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28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286

四、防治原则286

五、禽流感病毒287

第二节 副黏病毒287

一、麻疹病毒288

二、腮腺炎病毒289

三、副流感病毒290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290

五、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291

六、人偏肺病毒291

第三节 冠状病毒291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93

一、腺病毒293

二、风疹病毒296

三、鼻病毒297

四、呼肠病毒297

第27章 肝炎病毒29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300

一、生物学性状30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0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01

四、防治原则30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302

一、生物学性状3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0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08

四、防治原则309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310

一、生物学性状310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1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12

四、防治原则312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313

一、生物学性状313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1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13

四、防治原则313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314

一、生物学性状31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1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16

四、防治原则316

第28章 逆转录病毒318

第一节 逆转录病毒的生物学特性319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319

二、宿主范围320

三、病毒复制320

四、感染与致癌321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21

一、生物学性状32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2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27

四、防治原则328

第三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329

一、生物学性状32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2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30

四、防治原则331

第四节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331

第29章 虫媒病毒333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334

一、生物学性状33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3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36

四、防治原则337

第二节 登革病毒337

一、生物学性状3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3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38

四、防治原则339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339

一、生物学性状33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3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40

四、防治原则340

第四节 寨卡病毒340

一、生物学性状3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4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41

四、防治原则341

第五节 黄热病病毒341

一、生物学性状3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4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42

四、防治原则342

第六节 西尼罗病毒343

一、生物学性状34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43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43

四、防治原则344

第七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344

一、生物学性状3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4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44

四、防治原则345

第八节 基孔肯雅病毒345

一、生物学性状34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4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46

四、防治原则346

第30章 出血热病毒347

第一节 汉坦病毒348

一、生物学性状34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4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51

四、防治原则351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351

一、生物学性状35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5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52

四、防治原则352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与马堡病毒353

一、埃博拉病毒353

二、马堡病毒355

第31章 疱疹病毒357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358

一、生物学性状35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5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60

四、防治原则361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61

一、生物学性状361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36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62

四、防治原则362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362

一、生物学性状36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6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63

四、防治原则363

第四节 EB病毒364

一、生物学性状364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6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66

四、防治原则366

第五节 新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366

一、人类疱疹病毒6型366

二、人类疱疹病毒7型367

三、人类疱疹病毒8型367

第32章 人乳头瘤病毒369

一、生物学性状369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36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71

四、防治原则371

第33章 其他病毒372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372

一、生物学性状37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7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74

四、防治原则374

第二节 细小DNA病毒375

一、生物学性状37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7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76

四、防治原则376

第三节 痘病毒376

一、生物学性状37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7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377

第四节 博尔纳病病毒377

第34章 朊粒379

一、生物学性状37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8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81

四、防治原则381

第四篇 真菌384

第35章 真菌的基本性状384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384

一、真菌的形态385

二、真菌的结构386

三、真菌的培养与繁殖387

四、真菌的抵抗力与变异性388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388

一、真菌的致病性388

二、真菌的免疫性389

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390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390

二、病原真菌的检查与鉴定390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392

一、真菌感染的预防392

二、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392

第36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394

第一节 皮肤感染真菌394

一、皮肤癣菌394

二、角层癣菌396

第二节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396

一、孢子丝菌属396

二、着色真菌397

第三节 深部感染真菌398

一、致病性真菌398

二、机会致病性真菌398

附录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分类405

一、机会致病病原微生物405

二、常见的经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405

三、经消化道途径感染的病原微生物406

四、经创伤或输血传播的病原微生物407

五、虫媒病原微生物408

六、性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409

七、垂直传播病原微生物409

八、动物源性病原微生物410

九、引起皮肤或经皮肤感染病原微生物411

中引文专业词汇索引412

主要参考文献及主要相关网址4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