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淮南子 神仙道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淮南子 神仙道家
  • 吕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75496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杂家-中国-西汉时代;《淮南子》-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淮南子 神仙道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读】一部博古通今的书7

上篇 淮南王的身世和著作34

第一章 淮南王的身世34

一、淮南王的父亲是私生子34

二、刘长初封为淮南王35

三、刘长为母亲报仇35

四、刘长由骄横而谋反36

五、刘长的罪状37

六、孝文帝对刘长的宽容38

七、刘长之死39

八、刘安兄弟的封侯40

九、感伤的民歌41

十、刘安兄弟的封王41

十一、七国之乱淮南王刘安幸得保全42

十二、淮南王刘安的好恶和积恨43

十三、武安侯对刘安的怂恿43

十四、彗星出现和谄谀之士的蛊惑43

十五、刘安与汉廷的间谍战44

十六、雷被事件与淮南王的谋反45

十七、削地后的积极行动46

十八、伍被的劝谏47

十九、淮南王孙刘建的积怨和举发50

二十、淮南王和伍被的再度讨论52

二十一、伍被的计划和方法54

二十二、反迹败露与伏法55

二十三、汉廷对淮南王的判决56

第二章 淮南王的著作58

一、《淮南内》二十一篇58

二、《淮南外》三十三篇59

三、《淮南道训》二篇59

四、《淮南王赋》八十二篇60

五、《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60

六、《淮南杂子星》十九篇60

七、《枕中鸿宝苑秘书》61

中篇《淮南子》要略64

一、《淮南子》著作目的和篇目64

二、对原道的解释64

三、对俶真的解释65

四、对天文的解释65

五、对地形的解释66

六、对时则的解释66

七、对览冥的解释66

八、对精神的解释67

九、对本经的解释67

十、对主术的解释68

十一、对缪称的解释68

十二、对齐俗的解释68

十三、对道应的解释69

十四、对泛论的解释69

十五、对诠言的解释69

十六、对兵略的解释69

十七、对说山、说林的解释70

十八、对人间的解释70

十九、对修务的解释71

二十、对泰族的解释71

二十一、论著书之意和《淮南鸿烈》二十篇的关系72

二十二、读《淮南》二十篇可以逍遥放游于天下74

二十三、周文王以仁易暴75

二十四、儒家学说的产生75

二十五、墨家学说的产生76

二十六、管子学说的产生77

二十七、晏子谏诤的产生77

二十八、纵横长短之说的产生77

二十九、刑名之书的产生78

三十、商鞅之法的产生78

三十一、刘氏《鸿烈》妙用无穷79

下篇《淮南子》精读82

卷第一 原道训82

一、道无形而用周82

二、伏羲、神农以道致祥83

三、道生万物而不有84

四、冯夷得道而善御85

五、不与物相争,而物不敢与之争86

六、用道则成用术则败87

七、得其道者可以治天下89

八、万物皆能自适其性90

九、本性不可改,习惯不可易91

十、不以人为灭天然92

十一、养精神弃智巧可达于无极93

十二、守柔居后莫能与之争95

十三、水有至德97

十四、废知巧反大道可以治天下98

十五、清静平淡可以称雄天下100

十六、至德者的快乐102

十七、守道者可得自然之乐102

十八、内足于心始可外应于事104

十九、天下有我,我有天下106

二十、圣人处穷,不改其志107

二十一、得道的人始终如一108

二十二、养精神致和气安形体可以应合万物109

卷第二 俶真训112

一、梦时不知梦醒而知是梦112

二、善保形神113

三、道得一为贵114

四、与时变化114

五、万物由一,不可离本115

六、必知一而可以通万方117

七、仁义立而道德废118

八、不失其精则神可以安119

九、圣人和真人120

十、儒墨列道而议121

十一、返性于初游心于虚122

十二、人性安静123

十三、由末返本的困难124

十四、一国同伐不可久生125

十五、至德之世和失道之世的景象125

十六、境遇所遭不能自免其身127

卷第三 天文训129

一、天地日月星辰的形成129

二、人生之情上通于天130

三、天有九野五星八风二十八宿131

四、什么叫作九野132

五、什么叫作五星132

六、什么是二十八宿133

七、什么是八风134

八、什么是五官135

九、什么是六府135

卷第四 地形训137

一、地形的范围137

二、什么叫作九州137

三、什么叫作九山138

四、什么叫作九塞139

五、什么叫作九薮(泽)139

六、什么叫作八风140

七、什么叫作六水140

八、四海之内的大小山川141

九、神泉与灵地142

十、九州之外的八殥八泽143

十一、八殥之外的八纮144

十二、八纮之外有八极144

十三、各方的产物145

十四、各地生物养物的不同146

十五、人民禽兽的生期147

十六、万物生而异类149

十七、四方中央之人150

十八、五行相胜151

十九、海外的三十六国152

二十、河流的发源地153

二十一、八风所生的神明154

二十二、人的来源155

二十三、羽族的来源155

二十四、毛族的来源155

二十五、鳞族的来源156

二十六、介族的来源156

二十七、五类杂种的来源157

二十八、树木的来源157

二十九、草类的来源157

三十、浮生草类的来源158

三十一、五方土气的形成和作用158

卷第五 时则训160

一、正月160

二、二月161

三、三月163

四、四月164

五、五月166

六、六月167

七、七月169

八、八月170

九、九月172

十、十月174

十一、十一月176

十二、十二月177

卷第六 览冥训180

一、天罚不可逃180

二、感天的故事181

三、心和道同可以感天181

四、心存于内色显于外182

五、各有所感183

六、阴阳交则万物生众事举184

七、顺时行道不可相违185

八、持自然之应者可成事186

九、道与德如韦与革187

十、燕雀不知凤凰187

十一、以不御为御称为神御188

十二、黄帝的治道189

十三、虙戏氏的治道190

卷第七 精神训192

一、人为天地精192

二、知精守本193

三、人法天地而生193

四、去嗜欲可以长生195

五、知一则知众197

六、圣人尊神而贵心198

七、真人性合于道199

八、同于自然变化的人明而不惑201

九、尧以天下为重负而轻天下203

十、禹细万物而轻天下203

十一、郑壶子的齐死生204

十二、子求的同变化205

十三、至人无往不遂无至不通205

十四、无为者不为物拘206

十五、无累之人不以天下为贵207

十六、明至人之论天下不足利208

十七、能知至大至贵无往而不遂209

十八、违阴阳迫性命终身可悲210

十九、不原于本如决江河而不可阻210

二十、违自然不可以终天年211

二十一、至人得自然而不忧212

二十二、不随物而动可去大患213

二十三、知本去患釜底抽薪214

卷第八 本经训215

一、合道可以开盛世215

二、不合道就会见灾殃216

三、明性审符可以得道217

四、仁义礼乐非通治之本218

五、反初心可以不用仁义礼乐218

六、修仁义礼乐则德迁而伪219

七、大巧不可为220

八、至人大盈若虚221

九、瑶光为万物的粮食222

十、无灾至和之世圣贤不能立功德222

十一、尧使羿为民除害223

十二、舜使禹治平洪水224

十三、有圣贤之名必遭乱世之患224

十四、取成迹则博学多闻而愈惑225

十五、帝王霸君各有所法226

十六、阴阳转化其原无穷226

十七、四时合序各不相失227

十八、六律可以治境内227

十九、体得其宜可以服人心228

二十、贵贱不失其体可以治天下229

二十一、闭四关止五遁可以称真人229

二十二、放逸产生五遁230

二十三、放逸于木231

二十四、放逸于水231

二十五、放逸于土232

二十六、放逸于金232

二十七、放逸于火233

二十八、明堂之制可免于放逸234

二十九、有质乃可以饰文234

三十、圣人之治235

三十一、末世之治236

三十二、上世君臣父子之情237

三十三、晚世君臣父子之情237

三十四、古代天子诸侯的责任238

三十五、晚世天子诸侯的贪残238

三十六、本立道行本伤道废239

卷第九 主术训240

一、自然为治的方法240

二、神农治天下的方法241

三、多事则事不治242

四、圣人的治术243

五、孙叔敖与熊宜辽244

六、以不治为治245

七、不治为治的例子245

八、诚心不施不可以移风易俗246

九、为治任诚不任术247

十、得其宗者应物无穷248

十一、垂拱而治胜于有为249

十二、恩泽不同所报亦异250

十三、德加于民则令行251

十四、无恩而用民如无雨而求稼251

十五、人君必须日月之明252

十六、贤君用人之法253

十七、人宜尽其才254

十八、是非分别不在贵贱254

十九、亲佞疏忠不可以保天下255

二十、法之所禁不分贵贱256

二十一、禁胜于身令行于民257

卷第十 缪称训259

一、治国如治心259

二、诚而不欺可以得人260

三、有认辨之能可以别善恶261

四、善用物则物尽其用262

五、得众人之力非为求报263

六、以德服人不言而人服263

七、人心自中而出非由外入264

八、同实异事265

九、得道而名利随之266

十、美根本始足茂枝叶267

十一、乐而为之必能超群268

十二、赏罚宜则功立269

十三、知微知著知名知实270

十四、善恶毁誉非一时而成271

十五、四时四用271

十六、圣人可以制物而用之273

卷第十一 齐俗训275

一、道德可以救末世275

二、礼义生伪慝之儒275

三、不通物情不能与言化276

四、明者通于理278

五、适性者安违性者危279

六、万物齐一各有所长280

七、不分贤愚上下各适其用281

八、性芜秽不清者堁(ke)蒙蔽282

九、得性者不惑283

十、气和神清可以致正284

十一、一为天下之至贵285

十二、礼俗不同所致则一286

十三、入境随俗则天下可行287

十四、礼与仁用宜则天下治288

十五、悲哀合情性则诽誉不生288

十六、侈奢宜合度289

十七、礼烦乐淫是以圣人不用礼乐290

十八、用一法而反众俗则不通291

十九、合道则视听言行真292

二十、得道者可以全事292

二十一、当时者贵已用则贱293

二十二、圣人因应时变而行恰当的措施294

二十三、不法成法而法所以为法294

二十四、可贵者不可以随观听形295

二十五、仿其貌者不得其神296

二十六、失其神得其貌不能治天下297

二十七、识慧小者不可以论至道297

二十八、所为虽异得道则一298

二十九、法多而道同299

三十、得中理者不伤器299

三十一、不传的才是精意300

三十二、是非不曲于一隅301

三十三、一件事情两种看法302

三十四、看法不同结果相异303

三十五、事本于一而自窥致异303

三十六、不通于道终身不定304

三十七、人尽其才事得其宜305

三十八、治世用常而不用变306

卷第十二 道应训307

一、不知道者为精307

二、至言不言308

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309

四、万事万物皆不及道310

五、锐必折311

六、知雄守雌可以胜天下311

七、神来德附的方法312

八、冲虚必能成功313

九、大勇不言勇314

十、不必代大匠斫315

十一、全大道可以小用316

十二、廉不可以破良法317

十三、功成名就遂身退天之道317

十四、用长勿求全318

十五、重身爱躯可以托天下319

十六、重生轻利以复光明320

十七、身为国之本321

十八、圣人遗书乃其糟粕321

卷第十三 泛论训323

一、上古重德轻文323

二、适时为用先王之法可更323

三、礼乐制度可因时而变325

四、三代之兴不沿旧法326

五、法制礼仪仅为治国之具328

六、不验之言圣王不听329

七、御人必以术332

八、器各异用不能相废333

九、能全观者可以通万方335

十、国家存亡不在大小336

十一、唯圣人能够知权339

十二、智者必须因时用权340

卷第十四 诠言训342

一、贵贱而贱贵可与言至论342

二、德必求于己343

三、为治之本在于安民344

四、圣人以柔胜346

五、顺势而为不为物累346

六、不治而为大治347

七、怀虚者无訾议348

八、循自然可近于道348

九、祸福不在于己349

十、福在无祸利在不丧350

十一、名与道不可两显352

十二、无心无欲胜于有心有欲353

卷第十五 兵略训354

一、用兵平乱除害354

二、自古就有战争355

三、用兵在于禁暴讨乱355

四、霸王之兵如旱求雨如渴求饮357

五、自为之兵众去之358

六、用兵以庙战神化为高359

七、得道的人须法天地顺自然360

八、善用兵者使民自愿为用361

九、用兵的三要362

十、佐胜之具和必胜之本364

十一、历史的证明365

十二、善用兵者弱敌而后战367

十三、善用兵的人必先庙算368

十四、兵贵神速369

十五、用兵的方法371

十六、三势二权372

十七、无形可制有形374

十八、同心一志的力量375

十九、用兵与天地时人376

二十、用兵以无原无形为高377

二十一、三种将领用兵不同378

二十二、天数地利人事380

二十三、兵强在民381

二十四、民有二积三望383

二十五、将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384

二十六、善用兵者举措合宜384

二十七、用兵八善386

二十八、将必有独见独知和善用虚实387

二十九、兵所贵为虚实之气388

三十、将军受命与战胜归来389

卷第十七 说林训392

一、以一世为法者如刻舟求剑392

二、得偏者败得全者行393

三、爱者自趋不用者必弃393

四、能有长短394

五、凡得道者德随之395

六、重外则内拙395

七、相憎非不善相爱非必善396

八、圣人于道如葵向日398

九、形虽同而爱恶有别399

十、不去颣瑕可全珠玉400

卷第十九 修务训402

一、古之圣人有为而不懈402

二、所谓自然一定要顺势而为403

三、行止不同安国则一405

四、同事异方终归一致407

五、不可因饱绝食因跌废走408

六、凡走极端者失公论409

七、名随众生410

八、无圣贤之异者不可不学411

九、人须就学然后能成412

十、贤智之不足不如愚凡之有余413

十一、智谋可以制强力413

十二、不学者智必寡414

十三、事有所传学不可以已415

十四、盲者熟习可以致巧416

十五、弓可正玉可镂心意可改417

十六、学当勉力而求417

十七、功名可以勉而成419

十八、申包胥勉力建功419

十九、知事可为自强而成421

二十、人各有任务不力不成421

二十一、唯不达者贵古而贱今422

二十二、凡事先识者为真识423

二十三、美人不洁人厌之而况下者乎425

卷第二十 泰族训427

一、天不言应物圣人法天化人427

二、大巧非善作能致428

三、合天德者如神化429

四、自然非为物生而物各得以宁430

五、至诚能化431

六、推诚心则内顺而外宁432

七、唯诚可以动天下433

八、顺势举措可以无敌于天下434

九、顺人之性以教化435

十、顺性而行民皆听令436

十一、五帝三王治天下用参五之法4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