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经典的会通 卫礼贤翻译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西经典的会通 卫礼贤翻译思想研究
  • 徐若楠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西经典的会通 卫礼贤翻译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让东方之光点亮世界1

第二节 中国文化走出去4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各章主旨9

第二章 卫礼贤的生平及学术活动13

第一节 卫氏的生平概述13

第二节 卫氏的主要学术活动26

一、尊孔文社和德华交流社26

二、北京东方学社39

(一)《北京东方学社》手稿47

(二)《北京东方学社》单册48

(三)《北京东方学社简章》拟暂稿51

(四)《东方学社章程》53

第三节 卫氏的个人思想56

一、宗教信仰57

二、学术思想60

第四节 小结62

第三章 卫礼贤的中国经典德译63

第一节 卫氏翻译活动概述63

第二节 《中国宗教和哲学》源流丛书70

第三节 卫译中国经典的基本情况79

一、《大学》79

二、《中庸》81

三、《论语》83

四、《道德经》85

五、《列子》87

六、《庄子》89

七、《孟子》90

八、《易经》92

九、《吕氏春秋》94

十、《礼记》96

十一、《家语》98

十二、《孝经》99

十三、《书经》100

十四、《韩非子》101

第四节 小结103

第四章 卫礼贤翻译中国经典的方法104

第一节 翻译流程和特点104

第二节 交往的中外伙伴108

一、单维廉(Wilhelm Schrameier,1859-1926)108

二、罗尔巴赫(Paul Rohrbach,1869-1956)109

三、赫善心(Harald Gutherz,1880-1912)109

四、辜鸿铭(1857-1928)110

五、高孟贤112

六、张士珩(1857-1917)114

七、周暹(1891-1984)116

八、周馥(1 837-1921)117

九、劳乃宣(1843-1921)118

十、李泰棻(1896-1972)121

十一、伯伊(Friedrich Boie)122

十二、其他协助者123

第三节 合作翻译的模式124

第四节 与出版社的合作127

第五节 小结137

第五章 卫礼贤的功能翻译理念139

第一节 卫氏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39

一、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139

二、功能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140

三、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普通翻译学理论141

四、“目的论”对卫氏翻译研究的适用性143

第二节 卫氏对翻译性质及规律的认识144

一、动态的翻译观144

二、语篇类型之别147

三、创造性的翻译148

四、译者的主体性151

第三节 卫氏对中国经典翻译的基本定位153

一、翻译目的154

二、翻译目的决定目标受众156

三、翻译目的决定选题158

四、翻译目的决定底本和注疏159

五、译文的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161

第四节 小结172

第六章 卫礼贤翻译中国经典的基本策略:构建中西经典之间的互文性174

第一节 有关互文性的基本问题174

一、互文性概念及理论174

二、翻译中的互文性问题175

三、卫译中国经典的互文性构建策略176

四、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互文性构建178

第二节 卫译《大学》的互文性构建179

一、卫氏模仿理雅各《大学》译文179

二、卫氏1904年《大学》译文181

三、卫氏《大学章句·首章注》译文186

四、卫氏借鉴辜鸿铭《大学》译文188

五、卫氏1919-1920年《大学》译文191

六、卫氏1923年《大学》译文213

七、卫氏1930年《大学》译文214

第三节 卫译《中庸》的互文性构建216

一、卫氏1914年《中庸》译文216

(一)《中庸章句序》217

(二)《中庸》书名221

(三)《中庸章句·首章注》223

(四)《中庸章句》正文第一章225

(五)《中庸章句》正文其余部分229

二、卫氏1919/1920年《中庸》译文231

三、卫氏1930年《中庸》译文237

第四节 卫译《论语》的互文性构建247

一、围绕核心概念的互文性构建248

(一)“忠恕”和“道德律”248

(二)“仁”和“德性”253

(三)“义”和“义务”264

(四)“道”和“理性”267

(五)“德”和“精神力量”271

(六)“天”和“上帝”275

(七)“圣人”和“天才”282

二、《论语》的三大互文性构建286

(一)宗教互文性的构建286

(二)哲学互文性的构建293

(三)文学互文性的构建300

第五节 卫译《道德经》的互文性构建305

一、“道”的译解305

二、 “德”的译解308

三、哲学互文性的构建311

(一)黑格尔辩证法311

(二)康德的二律背反313

(三)个体化原则314

(四)新柏拉图主义315

(五)柏拉图理念说319

四、宗教互文性的构建323

(一)原罪说323

(二)认识论325

(三)自然之法330

(四)《圣经》332

(五)善恶说336

(六)伦理学338

五、文学互文性的构建341

六、与时代精神的呼应343

第六节 小结347

一、卫氏构建互文性的基本原理347

二、卫氏构建互文性的基本方法348

三、卫氏构建互文性的基本依据349

(一)基督教神学350

(二)康德哲学351

(三)歌德的生命观353

四、卫氏的翻译会通思想354

第七章 结论357

参考文献363

1.一级文献363

2.二级文献377

3.插图文献(不含以上文献)385

附录1 卫礼贤简要年表388

附录2 卫礼贤翻译中国经典年表(1900-1930)391

文后记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