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社会剖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社会剖析
  • 张琢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541912378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社会剖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生天地间——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的传统社会1

一、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起源1

1.地理环境与人类1

目录1

2.中国境内由猿到人的进化5

3.由蒙昧到野蛮7

4.从野蛮到文明11

二、中国地理条件和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特点15

1.环境的广阔性和多样性与文化来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15

2.环境的护持作用与文化的生命力及其本质属性19

三、地理环境作用的二重性25

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与环境作用的变化25

(1)西方的勃兴:“中心”与“边陲”的易位29

2.祸福相依的历史转折29

(2)日本的崛起:天惠加人惠33

(3)天朝的坠落与列强的夹击34

(4)当今人—地关系的新变化38

第二章 陈年痼疾——鲁迅对中国的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评40

一、中国的家族制度40

1.由氏族社会向家族社会的转化40

2.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和小家庭的普遍化42

3.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基础45

二、鲁迅对家族制度的批判——鲁迅的社会批评的出发点46

1.由宗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46

(1)现代商品经济与传统自然经济的对立46

(2)经济变革与新文化运动47

2.鲁迅对家族制度的批判49

三、鲁迅对男女不平等和封建性道德观的批判55

1.鲁迅对妇女和婚姻问题的关注55

2.鲁迅对两性不平等关系演化过程的历史分析58

(1)女权的沦落58

(2)“男人的进化”68

3.鲁迅对压迫、禁锢女性的罪恶事实和谬论的揭露与批判72

(1)“男女授受不亲”73

(2)“节烈救世说”80

(3)“女色亡国论”与“和亲安邦说”84

4.鲁迅对变态性心理的剖析89

(1)过敏、猜疑、阴冷89

(2)悖漫淫毒的道学心理93

(3)变态的心理与变态的艺术97

(4)泛性道德主义和“国骂”98

(5)女人的险境和少女的早熟100

(6)歧视私生子的观念103

5.鲁迅对科学的性教育的提倡104

(1)破除“瞒和骗”的“大团圆”的幻梦104

(2)提倡以科学的性教育代替性蒙昧109

(3)以健康的审美观代替颓废的审美情趣111

6.鲁迅的妇女解放的思想112

(1)根本问题是改革社会112

(2)首先是争取经济权114

四、鲁迅对封建孝道的批判和他的儿童教育思想116

1.孝道在封建伦理中的地位和鲁迅对儿童问题的关注116

(1)“孝为百行之先”116

(2)鲁迅对儿童问题的关注117

(1)理论根据——“生物学的真理”119

2.鲁迅主张以“幼者本位”代替“长者本位”119

(2)以“爱”代替“恩”122

(3)对封建孝道的批判126

(4)“救救孩子”128

3.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133

(1)对旧式儿童教育的批判133

(2)对儿童心理的分析和对儿童读物的关注137

(3)对儿童游戏及其玩具的重视140

1.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与“国民性”问题的提出144

(1)“国民性”的差异的实质144

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与“国民性”问题144

第三章 良医巡诊——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解剖144

(2)民族精神比较研究的历史前提146

(3)维新启蒙运动与“国民性”问题的提出152

2.梁启超的“国民性”思想和对鲁迅的影响157

(1)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宣传活动与鲁迅157

(2)《清议报》的创刊和《仁学》的发表对鲁迅的影响157

(3)《新民丛报》和“新民说”与鲁迅的“国民性”思想168

(4)新文体、《新小说》与鲁迅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80

二、鲁迅早期的“国民性”思想186

1.弘文时期对“国民性”探索的开始186

2.在仙台的感触和弃医从文192

3.留日后期的论文及其“国民性”思想198

4.鲁迅思想特点的端倪211

(1)辛亥革命期间的思想战线和鲁迅的活动215

1.鲁迅对“国民性”研究的新阶段215

三、鲁迅对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剖析215

(2)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复辟和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勃兴216

(3)鲁迅对“国民性”研究的特点218

2.鲁迅对卑怯的剖析220

(1)卑怯性格的载体220

a.“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220

b.奴隶与奴才226

c.附势奴才·拜金崽子228

(2)卑怯性格的复合结构235

a.透过“中庸”见“卑怯”235

b.卑怯性格的二重性——凶与怯的复合237

a.换位观察——临下与事上243

(3)对卑怯性格的换位观察和动态观察243

b.动态观察——得势与失势248

(4)对卑怯行为的心理分析253

a.麻木与旁观253

b.乌合与云散257

3.鲁迅解剖“国民性”的其他主要弱点259

(1)保守和中庸260

(2)自私和贪婪266

(3)好面子和无特操272

第四章 时代处方——中国文化的改革与建设295

一、文化变革的国际比较295

二、改革的对象和武器:“扫荡废物”与“拿来主义”301

三、改革的动力:大众和先驱319

四、改革的持久性和韧性的战斗精神3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