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物质文化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学理主编;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三秦出版社
- ISBN:7805468109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文化史 秦汉考古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秦物质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关于“秦物质文化”的概念2
二、“秦物质文化”研究的内容4
三、对“秦物质文化”研究的回顾6
四、对研究前景的寄语8
第一章 农业和饲养业10
第一节 农业10
一、各类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10
图Ⅰ-1 铁农具与石磨盘11
二、大力兴修水利工程12
英文目录12
图Ⅰ-2 秦代郑国渠经行略图15
三、优良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广泛栽培15
四、贮粮设施的逐渐进步16
图Ⅰ-3 陶囷模型17
五、秦对农业生产的管理18
第二节 畜牧业与饲养业20
一、饲养业的生产对象21
图Ⅰ-4 陶牛模型与饲马情况复原图22
二、饲养法与相马术22
三、饲养立法与马政23
第一节 客观形势促进了秦国手工业的发展27
第二章 手工业27
第二节 手工业门类28
一、铜器制造业28
(一)青铜铸造的历史性变化及其特点28
(二)铸造青铜器的种类28
图Ⅱ-2 秦公钟和秦公傅(照片)30
图Ⅱ-1 秦国的青铜铸器30
(三)铸造工艺30
(四)铸造权限31
图Ⅱ-3 铜安车(照片)32
图Ⅱ-4 铜钱范拓片33
(一)冶铁手工业的发展35
二、冶铁业35
(二)冶铁业的管理与作坊的规模36
图Ⅱ-5 铁器37
三、黄金业38
四、制陶业39
(一)同国计民生有直接关系的一个手工业生产部门39
图Ⅱ-6 金器40
(二)制陶内容的转移42
(一)秦瓦43
五、建材业43
(三)制陶工艺43
(三)秦砖44
(二)瓦当44
图Ⅱ-7 模制筒瓦示意图45
(四)排水管道45
图Ⅱ-8 槽形板瓦制作示意图46
(五)金属建筑构件46
图Ⅱ-9 秦瓦形制、纹饰演变图47
(一)玉器48
六、玉石雕琢业48
图Ⅱ-10 玉器49
(一)秦漆器的发现50
七、漆器制造业50
(二)石器50
(二)漆器生产和管理51
(一)织物种类52
八、纺织业52
图Ⅱ-11 漆器54
九、制盐业55
(二)生产管理55
第三节 秦对手工业的经营和管理56
第三章 都邑60
图Ⅲ-1 秦人都邑迁徙路线示意图63
二、秦64
一、西犬丘64
第一节 西犬丘、秦64
一、文献所记汧城的大体位置65
第二节 汧城65
二、寻找汧城的重要线索66
三、邑的历史作用及保存现状67
第三节 汧渭之会与平阳68
一、汧渭之会68
二、平阳69
一、一座精心选择的都城70
第四节 雍城70
二、总体布局71
(二)城门72
(一)城垣72
三、宫寝73
(四)建筑遗址73
(三)干道73
图Ⅲ-2 秦都雍城遗址出土瓦当74
(一)大郑宫74
(二)橐泉宫、蕲年宫75
(三)棫阳宫77
(四)年宫78
(一)门塾79
四、宗庙79
(二)屏、路79
图Ⅲ-3 秦国宗庙建筑遗址平面图80
(四)昭庙、穆庙81
(三)祖庙81
(七)都宫82
(五)中庭82
(六)亡国之社82
(八)祭祀坑82
(九)几个问题的分析83
五、凌阴建筑84
(一)凌阴建筑的形制85
图Ⅲ-4 秦国凌阴遗址平面图85
(二)凌阴的营筑方法86
(三)凌阴封藏方法及对科学技术的应用87
六、朝寝建筑遗址88
(二)建筑性质89
(一)布局89
七、市建筑遗址90
(一)结构90
图Ⅲ-5 秦都雍城朝寝建筑钻探平面图90
(二)西门塾基址91
(三)前朝后市91
第五节 栎阳92
一、布局92
图Ⅲ-6 秦汉栎阳故城遗址平面图93
(一)城垣94
(二)城门94
(三)干道94
(四)建筑、作坊遗址94
二、形制与规模95
(一)北垣、东垣的位置95
(二)形制95
第六节 咸阳96
一、地理环境96
(一)兴建、扩建97
二、布局97
(三)几座主要宫室99
(二)形制与范围99
(四)一、二、三号宫室建筑103
图Ⅲ-7 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平面图104
图Ⅲ-8 秦都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剖面图105
图Ⅲ-9 秦都咸阳一号建筑出土陶文106
图Ⅲ-10 秦都咸阳二号建筑出土陶文107
图Ⅲ-11 秦都咸阳二号建筑出土陶文108
(五)手工业作坊区及馆舍、苑囿108
图Ⅲ-12 秦都咸阳三号建筑出土陶文109
(一)望夷宫110
三、郊外的离宫别馆110
(二)兰池宫111
(三)宜春宫112
(四)芷阳宫112
(五)步高宫113
(六)步寿宫114
(七)梁山宫114
(八)长杨宫115
第七节 郡县及其他类型的城118
一、郡县城119
二、其他类型的城119
第八节 商业122
一、市场管理123
(三)平准物价123
(二)维持治安123
(一)管理机构123
图Ⅲ-13 “市亭”陶文124
二、货币125
(四)官府市的现金管理125
(一)度量衡的统一126
四、度量衡126
三、商品种类126
(二)诏量127
图Ⅲ-14 北私府铜椭量(照片)128
图Ⅲ-15 北私府铜椭量秦始皇诏书129
(三)权129
图Ⅲ-16 北私府铜椭量秦二世诏书130
图Ⅲ-17 秦始皇诏铜方升131
图Ⅲ-18 秦始皇诏八斤铜权铭文132
图Ⅲ-20 高奴禾石铜权铸文133
图Ⅲ-21 高奴禾石铜权二诏刻文133
图Ⅲ-22 旬邑铜权(照片)及顶面铸文134
图Ⅲ-23 旬邑铜权二诏刻文135
图Ⅲ-24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136
图Ⅲ-19 高奴禾石铜权136
第四章 军事141
第一节 军事力量兴亡的轨迹141
一、秦军在建立政权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141
(一)同戎狄之战在于为奴隶制秦国争取立足之地142
图Ⅳ-1 秦同戎狄形势图142
(二)抗拒晋、魏,收复河西地,争夺并确保秦国的地盘143
(三)出函谷关争地盘,兼并战争统一天下147
(四)南戌五岭,北筑长城,为国守边防152
(五)对抗起义军,随所保护的秦王朝被推翻而覆没154
二、战略和战术的应用155
第二节 军事制度159
一、兵役制159
二、军事组织的编成162
图Ⅳ-2 秦步兵俑164
图Ⅳ-3 弩兵俑165
图Ⅳ-4 骑兵俑166
图Ⅳ-5 轻车兵之车右与车左俑167
三、军权170
图Ⅳ-6 阳陵虎符171
图Ⅳ-7 杜虎符172
四、秦军的作战能力172
图Ⅳ-8 秦俑一号坑矩阵示意图174
图Ⅳ-9 秦俑二号坑营垒布置图175
第三节 装备175
一、兵器的种类及其效能175
(一)远射程兵器176
图Ⅳ-10 秦俑四坑平面布局图176
(二)长兵器177
图Ⅳ-11 弩弓复原图177
图Ⅳ-12 秦俑坑弩弓及韬迹图178
图Ⅳ-13 秦俑坑箭箙迹象图179
(三)短兵器180
图Ⅳ-14 秦青铜矛头180
图Ⅳ-15 秦青铜戈头181
二、防护设施181
图Ⅳ-16 秦始皇十九年青铜铍头182
图Ⅳ-17 秦青铜剑183
图Ⅳ-18 秦铠甲结构及各部名称186
图Ⅳ-19 将甲之花纹图案187
图Ⅳ-20 将服189
图Ⅳ-21 佐俑服190
三、运载工具191
图Ⅳ-22 骑士服191
图Ⅳ-23 车士服192
图Ⅳ-24 车御服193
图Ⅳ-25 随车之轻装步兵服194
图Ⅳ-26 随车之重装步兵服195
图Ⅳ-27 执铍戴帻的重装步兵俑196
图Ⅳ-28 秦俑战车遗迹平剖面图197
第四节 军防设施198
一、关塞198
二、长城199
图Ⅳ-29 秦长城图200
第一节 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204
第五章 交通204
一、整齐划一的城市交通204
(一)雍都205
(二)栎阳205
(三)秦都咸阳205
二、以都市为中心的全国交通干线207
(二)雍都的外线诸道207
(一)陇西通道207
(三)栎阳——咸阳的外线诸道与黄河桥207
图Ⅴ-1 秦代内史、上郡地区驰道、直道路线示意图208
图Ⅴ-3 刘邦北定三秦路线图209
图Ⅴ-2 秦代主要交通路线图209
(四)驰道210
图Ⅴ-4 栈道与中渭桥210
(八)武关、巴中、长江通道211
(七)函谷关、燕赵故城至碣石及长城沿线通道211
(六)邹、泰、彭城、武关道211
(五)回中道211
三、千里直道至今可寻212
(九)新道212
(一)金牛道214
四、栈道214
(二)子午道、故道215
(三)秦五尺道215
五、水上交通215
图Ⅴ-5 秦汉时期楼船、舫艇等船模型示意图216
一、陆路交通工具217
(一)马的作用217
第二节 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217
(二)车的种类和御车术218
(三)牛车219
(四)辇车219
(五)马车219
图Ⅴ-6 车舆示意图220
(六)车上器具的配备221
(一)船只222
二、水上交通工具222
(二)造船业223
第三节 交通管理224
一、关于国道的管理224
二、关于地方道路225
三、禁止夜行226
四、车舆的管理226
五、关禁制度227
第六章 生活用器229
第一节 日常饮食器具229
一、饮食文化兴起概说229
二、秦人饮食器具的演化230
(一)烹饪器231
三、饮食器具内容231
图Ⅵ-1 鼎233
图Ⅵ-2 陶鬲、陶釜234
(二)盛器235
图Ⅵ-3 ?236
图Ⅵ-4 铜鍪237
图Ⅵ-5 铜饰与带钩238
图Ⅵ-6 簋、豆、盒、盂、敦、壶239
(三)酒器240
图Ⅵ-7 陶盆、陶盂240
图Ⅵ-8 盘、?、耳杯241
图Ⅵ-9 陶罐242
图Ⅵ-10 铜盉243
(四)其他用具244
图Ⅵ-11 盉、壶244
一、家具245
(一)几案245
(二)床245
第二节 日常陈设器具245
图Ⅵ-12 壶246
(一)被褥247
二、床上用品247
图Ⅵ-13 小型生活用器247
(二)枕248
(三)席248
(一)屏风248
(二)门帘248
(三)墙衣248
(四)帐248
三、居室装饰用品248
图Ⅵ-14 梳妆用具249
(一)铜镜249
(三)玉饰品249
(二)梳妆品249
四、生活杂器249
第三节 服饰250
一、服饰的实用性和阶级属性250
(四)杖250
二、服饰类别251
(一)常服251
(二)皇帝官吏与贵族的冠服251
(四)后妃宫人服饰252
(三)皇太子及王子冠服252
(六)侍从庶民服饰253
(五)军服253
第七章 陵墓254
(一)秦公陵园的发现256
第一节 雍城墓地256
(二)陵园布局257
图Ⅶ-1 凤翔秦公陵园钻探平面图258
图Ⅶ-2 凤翔南指挥Ⅲ号秦公陵园内、中兆平面示意图259
图Ⅶ-4 凤翔南指挥Ⅲ号秦公陵园T2平剖面图260
图Ⅶ-3 凤翔南指挥Ⅲ号秦公陵园T1平剖面图260
图Ⅶ-5 凤翔南指挥Ⅲ号秦公陵园T1、T2、T3出土遗物262
图Ⅶ-6 凤翔南指挥Ⅷ、Ⅻ、ⅩⅢ号陵园钻探平面图263
图Ⅶ-8 凤翔南指挥Ⅻ号秦公陵园M37墓室西北角T1剖面图264
图Ⅶ-7 凤翔南指挥Ⅻ号秦公陵西M37钻探平面图264
一、秦公陵园265
(三)陵园外兆266
(四)几点小结267
图Ⅶ-9 凤翔南指挥1号秦公陵园M1平面示意图270
二、秦公一号大墓270
第二节 芷阳陵地273
一、范围273
二、布局274
(一)一号陵园274
图Ⅶ-10 芷阳陵区一号陵园M1、M2钻探图275
(二)二号陵园275
(三)三号陵园276
(四)四号陵园277
图Ⅶ-11 芷阳陵区一号陵园M4钻探平剖面图277
三、墓主278
第三节 秦始皇陵园279
图Ⅶ-12 秦始皇陵园平面图280
一、陵园围墙与城门281
二、封土282
三、地宫283
四、陵区地面建筑284
(一)陵园内的礼制建筑284
(二)丽山食官285
(三)园寺吏舍286
五、从葬坑287
图Ⅶ-13 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平面图288
(一)兵马俑坑289
(二)马厩坑289
(三)封土四周的“御府”诸坑290
(四)珍禽异兽坑291
六、陵园陪葬墓291
(一)陪葬墓群291
(二)郦山徒墓地292
图Ⅶ-14 赵背户村居赀役人墓地钻探、发掘平剖图294
第四节 秦陵墓制度的发展轨迹296
(三)从葬墓296
一、防卫设施297
三、主墓及墓室(地宫)的位置297
二、门297
四、陵丘298
五、圹穴299
六、园寺吏舍建筑300
七、人殉与葬俑300
八、从葬坑300
第五节 国人墓地302
一、秦本土国人墓葬302
(一)秦本土国人墓葬的考古材料302
(二)最早的秦人墓葬303
(三)秦本土墓葬的分期研究304
(四)“半两”钱问题309
图Ⅶ-15 战国秦半两铜钱311
二、四川境内的秦墓312
图Ⅶ-16 秦代半两铜钱312
(一)巴蜀文化墓葬313
(二)秦人墓葬314
三、江汉地区的秦墓314
(一)秦人墓葬315
(二)秦楚墓葬的几点区别315
图Ⅶ-17 湖北云梦秦墓出土漆器上刻划文字符号316
第六节 葬具与葬式317
一、葬具317
图Ⅶ-18 陇县边家庄M5平剖图318
二、葬式319
第七节 殉人320
第八章 文化艺术326
第一节 文字326
一、秦文字资料与释读326
(一)金文326
图Ⅷ-1 秦公傅铭文328
图Ⅷ-2 秦公簋铭文329
图Ⅷ-3 商鞅方升331
图Ⅷ-4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铭文332
图Ⅷ-5 秦二世元年诏版铭文333
(二)陶文335
图Ⅷ-6 秦陶文举例337
(三)石刻文字338
图Ⅷ-7 石鼓文(汧沔)340
(四)竹简、木牍文字341
(五)印章344
图Ⅷ-8 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文字选345
图Ⅷ-9 玺印文字选346
图Ⅷ-10 货币及砝码文字选349
(七)木器、漆器文字349
(六)货币及砝码文字349
(一)特点350
(二)发展变化350
二、秦文字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350
第二节 造型艺术351
一、建筑艺术352
二、绘画与壁画354
图Ⅷ-11 丝绸花纹与壁画图案355
三、雕塑355
图Ⅷ-12 钢侍卫头像356
图Ⅷ-13 始皇陵铜御俑357
图Ⅷ-14 陶圉者坐俑358
四、工艺品和工艺美术359
(一)器物造型特征和工艺品举例359
图Ⅷ-15 陶马头359
图Ⅷ-16 铜镜图案360
图Ⅷ-17 画像纹铜镜362
(二)器物的装饰性附件和刻纹装饰画363
图Ⅷ-18 铜带钩364
图Ⅷ-19 高柄钫纹饰365
图Ⅷ-20 瓦当纹饰368
图Ⅷ-21 夔纹大瓦当369
图Ⅷ-22 花纹方砖纹样369
图Ⅷ-23 凤鸟纹空心砖图案370
图Ⅷ-24 龙纹抱璧空心砖图案371
图Ⅷ-25 龙纹空心砖372
图Ⅷ-26 铜釭(一)373
图Ⅷ-27 铜釭(二)374
图Ⅷ-28 铜釭(三)375
(三)绘画图案376
图Ⅷ-29 铜釭(四)376
图Ⅷ-30 车马器377
图Ⅷ-31 版状铜带饰378
图Ⅷ-32 戈镦金银错图案379
图Ⅷ-33 铜“乐府”编钟及各部花纹380
图Ⅷ-34 彩绘陶壶381
图Ⅷ-35 秦俑铠甲上的花纹(一)382
图Ⅷ-36 秦俑铠甲上的花纹(二)383
图Ⅷ-37 秦俑铠甲上的花纹(三)384
图Ⅷ-38 彩绘铜安车纹饰图案(一)385
图Ⅷ-39 彩绘铜安车纹饰图案(二)386
图Ⅷ-40 云梦睡虎地秦墓漆器花纹图案387
图Ⅷ-41 泌阳秦墓漆器花纹388
第三节 音乐乐器389
一、音乐389
二,乐器与舞蹈392
附:秦文化考古大事记397
英文提要418
后记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