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简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史简编
  • 安作璋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0697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140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1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简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2

元谋人2

北京人3

兰田人3

丁村人5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7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7

第二章 氏族公社7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和社会结构9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13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13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15

父系氏族公社的变革和原始公社的解体17

我国古史传说中的原始社会19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4

第一节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24

第二编 奴隶社会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24

阶级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6

夏朝的灭亡27

商的兴起和建国28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发展——商28

社会经济的繁荣31

商朝的灭亡34

西周的建立37

第一节 西周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强化37

第二章 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西周37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38

奴隶制国家的强化41

井田制和农业生产43

第二节 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43

手工业和商业45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46

第三节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46

西周灭亡48

周室东迁和齐、晋称霸50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列国形势——大国争霸50

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50

秦、楚相继争霸53

“弭兵”运动和吴、越争霸54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56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56

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57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59

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61

第三节 奴隶和平民的革命斗争61

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62

天命观与重民思想64

第一节 哲学思想64

第四章 奴隶制时代的文化64

思想家老子66

《周易》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66

思想家、教育家孔子68

军事家孙武70

重要历史文献《尚书》7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71

第二节 文学、史学与艺术71

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72

音乐舞蹈73

青铜艺术与玉器雕刻73

天文历法74

第三节 科学技术74

数学75

甲骨文和金文76

第四节 文字和教育76

医药学76

教育77

衣食住行79

第五节 社会风俗79

婚姻丧葬82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与战国七雄86

第一节 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和变法运动86

第三编 封建社会第一章 封建社会的开端——战国86

各国的变法89

封建制度的确立93

农业生产的发展95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95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97

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100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文化100

文学、史学和艺术105

科学技术107

教育108

社会风俗110

封建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112

第一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秦112

第二章 秦的统一和秦末农民战争112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16

秦始皇巩固统一和专制集权的各项措施118

经济的发展119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21

秦的暴政123

第二节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123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124

楚汉相争和西汉的建立128

地主阶级政权的重建132

第一节 汉初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各项政策132

第三章 强盛的西汉王朝和绿林赤眉起义132

“与民休息”政策和“文景之治”134

社会经济的发展136

第二节 西汉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136

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140

打击割据势力加强皇权141

第三节 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141

确定新的选官制度143

财政的集中144

独尊儒术145

匈奴146

第四节 西汉时期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与中外关系146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48

东北各族与中朝、中日关系148

越族与中越关系150

西南各族151

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和王莽改制152

第五节 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起义152

绿林赤眉起义154

东汉的建立158

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措施160

第一节 东汉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60

第四章 东汉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和黄巾起义160

社会经济的发展162

豪族地主势力的发展165

第二节 东汉豪族势力的发展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加强165

大地主田庄和封建依附关系166

匈奴的分裂和班超出使西域168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外关系168

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170

羌汉人民联合的反抗斗争171

三韩、倭国与交趾172

外戚宦官专政173

第四节 黄巾起义173

黄巾起义176

经学179

第一节 经学和哲学179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文化179

董仲舒181

王充182

文学183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183

史学184

艺术186

造纸术的发明188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188

第三节 科学技术188

张衡的科学成就189

华佗的外科手术190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90

官学191

第四节 教育191

私学192

衣食起居194

第五节 社会风俗194

婚丧节俗196

军阀混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99

第一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99

第六章 三国鼎立199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02

魏国的政治和经济205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经济205

蜀国的政治和经济208

吴国的政治和经济210

西晋的短期统一212

第一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212

第七章 从西晋的短期统一到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212

士族门阀统治下的西晋内政213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和西晋灭亡216

苟安江南的东晋王朝219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219

北方十六国割据和祖逖等的北伐221

秦晋淝水之战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225

宋、齐、梁、陈的更替230

第一节 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230

第八章 南朝和北朝230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大地主封山占水234

南朝七族的腐朽没落237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238

第二节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238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42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分裂243

北齐、北周的建立和北周统一北方247

魏晋玄学250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250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250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252

范缜的《神灭论》253

文学254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254

史学和地理学256

艺术257

天文学的成就259

祖冲之和圆周率259

第三节 科学技术259

机械制造260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260

第四节 教育261

医学261

官学262

私学264

饮食服饰265

第五节 社会风俗265

婚丧节俗267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70

第一节 隋初的政治与经济270

第十章 隋朝的统一和隋末农民战争270

政治与经济改革27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运河的开凿273

隋炀帝的暴政276

第二节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隋末农民大起义276

隋末农民大起义278

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280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283

第一节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283

第十一章 唐朝的强盛283

唐初各项制度的建立285

从武则天的统治到开元盛世290

农业293

第二节 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293

手工业295

商业和交通298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00

东突厥和西突厥301

第三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301

回纥303

靺鞨304

吐蕃306

南诏306

新罗308

第四节 唐朝的对外关系308

日本309

印度310

西亚和北非诸国311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314

第一节 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314

第十二章 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314

宦官和朋党317

均田制的破坏和地主田庄的发展319

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和两税法的实行322

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324

第二节 唐末农民大起义324

黄巢大起义326

唐朝的灭亡329

佛、道、儒的发展与斗争330

第一节 哲学和宗教330

第十三章 隋唐时期的文化330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332

文学333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333

史学337

艺术338

天文学家僧一行340

火药的发明340

第三节 科学技术340

雕版印刷术340

孙思邈和《千金方》341

第四节 教育342

建筑342

第五节 社会风俗344

五代十国的更替346

第一节 五代十国346

第十四章 北宋、辽、夏、金的关系346

五代十国的政治和经济348

周世宗的改革351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352

第二节 北宋的政治和经济352

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355

专卖制度357

社会经济的发展358

王小波、李顺起义361

第三节 北宋的农民起义和政治改革361

王安石变法362

方腊、宋江起义366

辽的建立367

第四节 辽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367

辽的政治和经济368

辽与北宋的关系373

西夏的建立374

第五节 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374

西夏的政治和经济375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378

金的建立379

第六节 金的建立及其与辽、北宋的关系379

金灭辽和北宋380

回鹘诸汗国382

第七节 回鹘、西辽和大理382

大理383

西辽383

南宋的建立385

第一节 南宋的偏安和南北人民的抗金斗争385

第十五章 南宋与金的对峙385

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386

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387

钟相、杨么起义388

第二节 南宋的农民起义和经济发展388

南方经济的发展390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93

第三节 金的政治和经济393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95

红袄军起义397

蒙古的兴起和蒙古国的建立399

第一节 元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399

第十六章 元朝的统治和元末农民战争399

元朝的统一400

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402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05

第二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对外交流405

对外交流的频繁407

社会矛盾409

第三节 元代的社会矛盾和元末农民大起义409

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411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和元朝灭亡413

理学415

第一节 哲学思想415

第十七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415

陈亮和叶适的反理学思想417

文学418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418

史学420

绘画艺术42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422

第三节 科学技术422

火药应用于军事423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423

《农桑辑要》与王祯《农书》424

郭守敬和《授时历》424

沈括和《梦溪笔谈》424

学校425

第四节 教育425

李诫和《营造法式》425

书院427

宋代风俗428

第五节 社会风俗428

西夏党项族风俗432

辽代契丹族风俗433

金代女真族风俗435

元代蒙古族风俗437

明朝前期的经济439

第一节 明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439

第十八章 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439

户籍和赋役制度442

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444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446

唐赛儿等农民起义448

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449

第二节 明朝与国内各族的关系449

明朝与东北各族的关系451

明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453

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454

明朝对台湾的管辖455

郑和下西洋456

第三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456

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458

东南沿海军民的御倭斗争459

援朝战争461

中国人民反对欧洲殖民者的斗争462

商品经济的发展464

第四节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城镇人民的反税监斗争464

资本主义的萌芽467

城镇人民的反税监斗争468

明后期政治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471

第一节 明末农民大起义471

第十九章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471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476

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478

清军入关和大顺政权的失败483

第二节 清军入关和人民的抗清斗争483

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487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491

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494

第一节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94

第二十章 清朝前期的统治494

农业和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497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雇工的反抗斗争501

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504

第二节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504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508

第三节 清朝的统一和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514

平定三藩514

设立台湾府515

抗击沙皇俄国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斗争515

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517

平定回疆贵族的叛乱519

西藏的金瓶制和云贵的改土归流520

清朝对南海诸岛的管辖522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文化524

第一节 哲学思想524

王守仁和李贽524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528

第二节 文学和艺术531

小说531

戏曲536

书法与绘画539

第三节 考据学、史料学和地理学540

考据学540

史学和史料学542

地理学545

第四节 科学技术545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546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547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547

西学东渐549

中学西传549

第五节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549

第六节 教育550

学校550

书院552

第七节 社会习俗554

服饰住宅554

婚丧习俗556

第一节 禁烟运动558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558

第四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编)第一章 鸦片战争558

鸦片的输入562

中国的禁烟斗争565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经过569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569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574

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的战斗575

第三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78

中英《南京条约》578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580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581

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的继续584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587

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早期反清活动587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587

金田起义593

第二节 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595

定都天京595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597

捻军和各地少数民族响应起义602

《天朝田亩制度》及各项政策605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609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609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611

沙俄乘机侵吞中国大片领土617

“辛酉政变”和中外反动派开始勾结618

第四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621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621

太平天国为争取形势好转而斗争624

经营江浙和保卫安庆的失败627

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和天京陷落630

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继续战斗633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635

第一节 洋务运动638

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638

第三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638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641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646

第二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53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653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早期斗争658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661

美日对台湾的侵略661

第四章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661

俄英对新疆的侵略662

英国对云南和西藏的侵略665

第二节 中法战争667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667

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签订668

第一节 中日战争672

日本侵华战争的准备672

第五章 甲午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672

中日战争的爆发和经过675

《马关条约》681

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强占台湾省的斗争683

第二节 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活动686

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686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689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693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693

第六章 戊戌变法693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活动695

维新派与封建反动势力的论战702

第二节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706

百日维新706

变法的失败709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713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713

第七章 义和团运动713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720

第二节 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725

八国联军侵华与京津义和团的战斗725

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义和团和《辛丑条约》的签订731

沙俄侵占中国东北736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740

民族危难的加深和不断高涨的人民反抗斗争740

第八章 辛亥革命740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747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752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758

第二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760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760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764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767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771

辛亥革命前夜的群众斗争和保路运动774

第三节 武昌起义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774

武昌起义和各省区的响应778

中华民国的成立785

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与袁世凯窃取民国政权789

第四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789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794

国民党的建立与“二次革命”797

第一节 反对袁世凯的斗争797

第九章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797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列强的疯狂侵略801

护国运动与洪宪帝制的覆灭805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808

第二节 反对段祺瑞的斗争808

段祺瑞操纵北京政权与张勋复辟809

护法运动812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814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814

第十章 中国革命的新曙光814

无产阶级的壮大816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818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818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820

龚自珍、魏源与思想领域内的新变化822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822

第十一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822

太平天国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的冲击826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传播828

梁启超的史学观点和王国维的史学贡献831

第二节 史学与文学艺术831

文学832

戏剧834

数学家李善兰、华衡芳835

第三节 科学技术835

绘画与雕塑835

化学家徐寿837

飞机设计师冯如838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838

洋务教育840

第四节 教育840

维新派教育841

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842

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843

衣食住行与娱乐活动845

第五节 社会风俗845

社会礼俗与岁时节令847

五四运动前夕的中国849

第一节 五四爱国运动849

(下编)第十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849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850

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854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85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856

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及其活动858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861

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和北洋军阀混战86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862

民族经济的衰退864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865

香港海员大罢工867

第四节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867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868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870

第二次护法运动和孙中山的转变872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872

第十三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运动的高涨872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873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875

南方革命运动的高涨876

第二节 革命运动的高涨876

北京政变和孙中山北上878

五卅运动880

第三节 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880

省港大罢工882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883

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885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885

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886

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887

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889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890

直奉军阀的反革命联合892

第一节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892

第十四章 北伐战争892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894

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897

第二节 工人的英勇战斗和农村大革命897

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898

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899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901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903

第一节 蒋介石集团的叛变903

第十五章 国民党右派的叛变903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904

反革命包围中的武汉政府908

第二节 汪精卫集团的叛变908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910

国民党的“统一”913

第一节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913

第十六章 中国红色政权的创立和发展913

国民党“训政”的开始915

南京政府的亲帝反苏外交917

八一南昌起义919

第二节 工农红军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919

八七会议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921

广州起义92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924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926

第三节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926

“国民会议”928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929

第四节 红色政权的发展929

毛泽东关于中国红色政权的理论931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发展932

古田会议和土地革命的开展935

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93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939

第三党的成立和活动941

第五节 中间政派的出现及其活动941

国民党改组派的成立和解散943

人权派的出现和消失944

九一八事变947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947

第十七章 全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947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949

一·二八事变和上海抗战951

蒋介石“安内攘外”的反动政策952

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起伏952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形成954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起伏955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和红色区域的建设958

第三节 红军的长征958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960

遵义会议962

红军长征的胜利963

华北事变966

第一节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966

第十八章 由国内战争向全国抗日战争的转变966

国民党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分化968

南京政府的币制改革和经济建设969

一二·九运动971

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97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定973

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方针975

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继续发展977

第三节 西安事变977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979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983

第一节 全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983

第十九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983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986

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抗日战争的支援987

世界各国对中日战争的不同态度988

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990

第二节 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抗战990

正面战场抗击日军大举进攻991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994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开辟994

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996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999

相持阶段的到来和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1001

第一节 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和汪精卫集团的投敌1001

第二十章 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1001

汪精卫集团的投敌和汪伪政权的成立1002

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有限进攻1004

第二节 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和国民党当权者的积极反共1004

国民党当权者的积极反共活动1006

皖南事变1008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重要支柱1009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团结的斗争1009

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1012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1015

抗战初期中间势力的政治态度1017

第四节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1017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1019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021

第五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日本在中国的残酷掠夺和“扫荡”1021

日本在中国的残酷掠夺和“扫荡”1022

第六节 正面战场抗战的失利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1024

正面战场抗战的失利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024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1026

大后方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1028

第七节 中国共产党和敌后抗日军民的艰苦斗争1030

敌后战场的反“扫荡”斗争1030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1032

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1035

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1036

第二十一章 抗日战争的胜利1038

第一节 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的不同路线1038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1038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1039

抗日军民的大反攻1041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1041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042

第一节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045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1045

第二十二章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和积极准备自卫战争1045

重庆谈判1047

解放区的自卫反击战和国统区的反内战运动1050

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1051

第二节 美蒋布置全面内战1054

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054

美帝加紧帮助蒋介石布置内战1055

第三节 解放区军民积极准备自卫战争1057

解放区的练兵、生产和减租运动1057

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058

第一节 全面内战的爆发1060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1060

第二十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1060

中国共产党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方针1061

第二节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1063

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063

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1065

第三节 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经济危机1068

“制宪国大”1068

《中美商约》和国统区的经济危机1070

国统区人民运动的高涨1071

第一节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1074

三支大军挺进中原1074

第二十四章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1074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深入和整党整军运动1077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1078

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发展1080

第二节 国民党反动派的挣扎与孤立1081

“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1081

美帝对国民党败局的挽救1082

国统区人民运动的进一步高涨1084

中间路线的破产1085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1087

三大战役的胜利1087

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1091

国民党“和平”攻势的破产1092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094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094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109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09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099

第一节 哲学1101

李大钊、蔡和森对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1101

第二十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1101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102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1104

第二节 史学1106

李大钊的史学理论1106

郭沫若、吕振羽对中国古史的研究1107

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108

范文澜和翦伯赞编写的中国通史1109

第三节 文学艺术与出版1110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1110

郭沫若和茅盾在文学上的成就1111

左翼作家联盟1113

梅兰芳、聂耳、徐悲鸿等在艺术上的成就1114

解放区文艺的成就1115

邹韬奋在出版事业上的贡献1117

第四节 科学技术1119

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1119

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1121

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1122

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1124

桥梁专家茅以升1125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126

第五节 教育1127

勤工俭学运动1127

壬戌学制1128

中华职业教育社1130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1132

梁漱溟的乡农学校113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1134

“抗大”式的教育1135

第六节 社会风俗1137

婚姻家庭1138

衣冠住行1139

岁时节令11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