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第3版
  • 吴承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5

一 盟誓制度与盟誓文体之形成5

二 盟誓的体制与形态10

三 盟誓研究的文化意义20

第二章 论谣谶与诗谶25

一 谣谶形态与谶纬之学25

二 诗妖、诗异:征兆、禁忌与政治炒作30

三 诗谶:心态与命运36

四 谣谶说与诗谶说对于创作心态与叙事文学的影响41

第三章 策问与对策——对一种考试文体的文学与文化研究46

一 从政务咨询到人才选拔46

二 作为文章的策问49

三 对策:君臣交际之始54

四 对策的文体特征与局限57

第四章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65

一 挽歌文体之源65

二 嘉会与挽歌71

三 从抒情到叙事74

四 从悼人到自挽78

第五章 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83

一 唱和:交际与交流83

二 公宴:“嘉会寄诗以亲”87

三 探题赋韵:集体性规范90

四 赋得:“诗徇乎物”94

五 联句:集体性形态98

六 文体形态:观念的载体与文化的意蕴101

第六章 六朝的忏悔文与杂体诗105

一 忏悔文:从自省到忏悔105

二 杂体诗:汉语“诗性”的形式实验112

第七章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117

一 魏晋:从无题诗到有题诗117

二 唐宋诗题:从规范到多样124

三 诗序:诗题的补充130

四 诗题与诗序:古诗演变之迹134

第八章 论题壁诗138

一 题壁诗源流138

二 相关的创作与传播形式141

三 传播与传世145

四 题诗与文人之生活和创作148

五 题诗与大众之接受和传播153

第九章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157

一 判与唐代的选士制度和文化风气157

二 唐判的体制163

三 判体之流变及对叙事文学文体之影响172

第十章 集句论180

一 集句诗之源流180

二 其他集句文体简述189

三 集句:独特的体制与风味194

第十一章 论宋代?括词200

一 宋代?括词之兴200

二 ?括与帖括204

三 ?括:非原创性的另类创造207

第十二章 评点之兴——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216

一 评点的学术渊源216

二 南宋诗文评点举要225

三 刘辰翁:第一位评点之集大成者231

四 圈点的符号意义与评点的文化意味234

第十三章 明代八股文239

一 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240

二 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251

三 八股文形态举例266

四 关于代人立言272

五 关于守经遵注280

六 关于八股文的语体283

七 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291

八 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300

九 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309

第十四章 论“序题”——对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批评形式的定名与考察314

一 关于“序题”的定名314

二 文体序题的产生与兴盛318

三 序题作为批评文体的特点326

第十五章 晚明小品330

一 从六朝小品到晚明小品330

二 在载道与法度的古文之外336

三 意境的营造339

四 本草药方妙成文345

五 意象体小品352

六 世俗的雅化358

第十六章 论晚明清言362

一 清言之盛362

二 浊世清梦与“务讲禅宗”364

三 生活艺术化与“矫言幽尚”369

四 幻灭感和末世味373

五 清言的文体与语体375

第十七章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诗牌谱》研究381

一 《诗牌谱》及编者381

二 《诗牌谱》的内容与规则383

三 汉字特性与诗学388

四 从《诗牌谱》到集字诗393

附录 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399

引用书目404

后记423

第三版题辞4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