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工会干部教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工会干部教材
  • 出版社: 中国工运院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工会干部教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什么是哲学1

二、哲学基本问题3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7

第二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9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9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辩证法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点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诞生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20

第四节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2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会干部的必修课22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哲学的基本方法24

三、学哲学不神秘但又必须下功夫2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27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27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7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29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31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4

一、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34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5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38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39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40

二、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而变化42

三、时间、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43

第四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工会工作45

一、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45

二、着眼于发展中的实际46

四、从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现状出发47

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7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49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49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9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55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5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59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62

一、意识具有能动性62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63

三、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65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69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学说69

一、联系的客观普遍性69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72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73

一、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发展74

二、发展就是过程7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77

一、事物发展的规律性77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79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81

第四节 两种发展观的树立82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83

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辩证法85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89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89

一、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89

二、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91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91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94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96

一、矛盾普遍性的含义96

第三节 矛盾的特殊性98

二、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98

一、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特殊性99

二、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100

三、诸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地位的特殊性100

四、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105

第四节 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08

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辩证的统一108

二、共性个性、绝对相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09

三、工会及工会工作的共性个性问题111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15

第一节 事物的质、量、度115

一、什么是事物的质115

二、什么是事物的量118

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120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21

二、量变质变的互相依赖122

一、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22

三、量变质变的互相转化125

四、量变质变的互相渗透126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129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129

二、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31

三、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32

一、事物的肯定和否定135

第一节 辩证法的否定观135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35

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137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41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41

二、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142

三、否定之否定表现形式的多样性144

第三节 发展是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145

一、事物发展的前进性146

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146

三、批判循环论和直线论147

一、什么是新生事物149

第四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49

二、新陈代谢是不可抵抗的规律151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55

第一节 现象的本质155

一、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155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56

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158

一、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159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59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60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162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63

一、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163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65

三、认真总结经验,争取最佳结果16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67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67

一、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167

三、通过偶然揭示必然170

第五节 可能性的现实性171

一、什么是可能性、什么是现实性171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73

三、力争实现好的可能性,达到革命的目的175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17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177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177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178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80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1

一、实践的特征和形式181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8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187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87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1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93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196

一、归纳和演绎196

二、分析和综合197

三、抽象到具体198

第十章 真理202

第一节 客观真理202

一、真理的客观性202

二、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203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204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05

二、真理和谬误208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12

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12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14

一、认识真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217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17

二、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218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221

第一节 历史观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21

一、历史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221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22

三、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歪曲223

四、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回答225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特征227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227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30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234

第十二章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39

第一节 劳动是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239

一、劳动创造了人239

二、劳动创造了社会242

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44

第二节 地理环境是社会生活的自然基础244

二、对“地理学派”观点的批判246

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248

第三节 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249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49

二、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判252

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开发人力资源253

一、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56

第四节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56

二、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57

三、生产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259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62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62

一、生产力262

二、生产关系268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70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272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74

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2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77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点279

第十四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82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82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282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283

三、什么是社会形形态的原理285

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288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88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290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92

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29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94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点294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性质和解决的方法296

三、工会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297

四、社会的基本矛盾300

第十五章 阶级的阶级斗争305

第一节 阶级的起源、发展和实质305

一、阶级的起源305

二、阶级的发展307

三、阶级的实质309

第二节 阶级斗争的形式和历史作用311

一、阶级斗争的形式311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313

三、阶级分析方法31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的阶级斗争316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316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318

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320

第十六章 国家和社会革命322

第一节 国家322

一、国家的起源322

二、国家的实质325

三、国家的构成和社会职能327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330

五、国家的消亡333

第二节 社会革命334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类型335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37

三、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33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41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341

第十七章 社会意识341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43

第二节 社会意识绪形式348

一、政治、法律思想348

二、道德350

三、艺术354

四、宗教357

五、科学359

第三节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提高职工队伍思想文化素质363

六、哲学363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6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68

一、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368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370

三、工人阶级在创造历史中的特殊作用37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76

一、历史人物的产生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78

二、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380

三、正确看待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382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383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观点384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384

三、群众路线的执政党的建设386

四、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86

第四节 群众路线与工会建设387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工会任何工作的基本条件387

二、把群众路线的理论在工会领域具体化388

第十九章 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391

第一节 文明和本质392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文明概念392

二、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积极成果的总和393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范畴的联系和区别395

第二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97

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397

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398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399

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发展399

五、精神文明内部的矛盾运动400

第三节 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402

一、原始文明402

二、三大奴役形式的文明404

三、社会主义文明408

四、工人阶级是文明的支柱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