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社会学
  • 毕宪顺总主编;闫旭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2440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5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教育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认识教育社会学1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诸多观点3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3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7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诸论7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分析9

三、确立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主要依据10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15

一、教育社会学的初期阶段及其知识体系形成路径16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化阶段及其发展17

三、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多元化取向19

四、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22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24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25

一、教育的功能论25

二、教育的冲突论29

三、教育的互动论31

四、对三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取向的判读32

第五节 教育社会学方法论34

一、基于不同流派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34

二、基于揭示事实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34

三、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35

第二章 社会中的学校教育及其运作39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互动40

一、教育与经济互动40

二、教育与政治互动44

三、教育与文化互动51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教育政策空间中的学校教育53

一、制定国家教育政策的背景:国家财富蕴涵于教育之中53

二、在利益博弈中执行国家教育政策55

三、对国家教育政策“有选择”地执行56

四、对国家教育政策重新“整合”57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61

第一节 社会分层62

一、何谓社会分层62

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62

三、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意义67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68

一、教育提供文化资本69

二、教育改变人力资本69

三、教育提供社会资本69

四、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条件和限度70

第三节 社会流动71

一、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区别71

二、西方社会流动研究72

三、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74

第四节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与农村教育75

一、我国阶层划分75

二、农村教育与社会分层77

三、农村流动青年与社会支持体系78

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与教育82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概述83

一、个体社会化的概念83

二、个体社会化的内容84

三、个体社会化的类型87

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88

一、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划分88

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91

第三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与教育92

一、家庭93

二、学校96

三、同伴群体99

四、社区102

五、工作单位103

六、大众传播媒介103

第五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07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特点与理论108

一、学校组织的特点108

二、学校组织的有关理论110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114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114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116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文化分析117

一、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118

二、学校组织的制度文化119

三、学校组织的观念文化120

四、学校组织文化的基本功能122

第四节 学校组织的外部环境122

一、家庭环境与学校的关系123

二、社区环境与学校的关系124

三、教育经费投人与学校的关系126

第六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130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点和功能131

一、班级组织的特点131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133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分析136

一、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136

二、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138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人际交往141

一、师生间的人际交往141

二、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143

第四节 班集体建设145

一、班集体的衡量标准145

二、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147

三、班级文化建设149

第七章 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分析151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152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概述152

二、教师职业地位的历史变迁153

第二节 教师角色155

一、角色理论155

二、教师角色概述158

三、教师角色的冲突160

第三节 教师权威165

一、教师权威的意义165

二、教师权威的类型166

三、教师职业权威的建构168

第四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分析170

一、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社会诸因素170

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支持体系172

第八章 学生角色的社会学分析174

第一节 学生的权利与地位175

一、学生的权利175

二、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地位180

第二节 学生角色概述182

一、学生角色的含义182

二、学生的角色认同183

三、学生的角色冲突185

第三节 学生角色发展的常见问题189

一、“早恋”问题189

二、校园欺侮问题192

三、学生团伙问题194

第四节 学生的角色教育196

一、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196

二、变换学生的角色扮演196

三、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角色的竞争197

第九章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198

第一节 课程内涵的社会学分析199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202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202

二、课程内容的分等208

第三节 课程实施过程的社会学分析212

一、教师对课程的重构212

二、学生对课程的适应215

第十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221

第一节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概述222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222

二、教育问题的含义223

三、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一般关系224

四、社会问题研究诸论及其对分析教育问题的影响226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教育问题的功能论分析230

一、结构性教育问题231

二、失范性教育问题232

三、过程性教育问题235

第三节 教育公平问题的冲突论分析241

一、教育公平释义241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242

第四节“越轨学生”的互动论分析249

一、目标手段说与“越轨学生”249

二、标签论与“越轨学生”250

三、同辈群体的负功能与“越轨学生”252

参考文献2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