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入门歌诀一本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入门歌诀一本通
  • 程绍恩,张林,程显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046935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中医学-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入门歌诀一本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歌诀1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3

一、阴阳学说4

二、五行学说5

第二节 脏腑学说7

一、概述7

二、五脏8

三、六腑13

四、奇恒之腑13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14

第三节 精神气血津液16

一、精16

二、神16

三、气17

四、血18

五、津液18

六、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9

第四节 经络19

一、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19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19

三、十二经脉20

四、奇经八脉20

五、经络学说的应用20

第五节 病因与发病20

一、病因20

二、发病24

第六节 病机25

一、邪正盛衰26

二、阴阳失调26

三、升降失常27

第七节 防治原则27

一、预防27

二、治则28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歌诀30

第一节 四诊31

一、望诊31

二、闻诊39

三、问诊40

四、切诊47

第二节 八纲53

一、表里53

二、寒热54

三、虚实56

四、阴阳59

第三章 中药学歌诀61

第一节 总论62

一、中药的起源与发展62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63

三、中药的炮制63

四、中药的性能63

五、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64

六、剂量与用药65

第二节 各论66

一、解表药66

二、清热药69

三、泻下药74

四、润下药75

五、祛风湿药76

六、芳香化湿药77

七、利水渗湿药78

八、温里药80

九、理气药81

十、消食药83

十一、驱虫药84

十二、止血药85

十三、活血祛瘀药87

十四、化痰止咳平喘药89

十五、安神药92

十六、平肝熄风药93

十七、开窍药95

十八、补虚药95

十九、收涩药100

二十、涌吐药102

二十一、外用药及其他103

二十二、脏腑补泻用药规律歌诀105

第四章 方剂学歌诀109

第一节 总论110

一、方剂与治法111

二、方剂的分类111

三、方剂的组成111

四、方剂的用法112

第二节 各论112

一、解表剂112

二、泻下剂116

三、表里双解剂119

四、和解剂120

五、清热剂122

六、祛暑剂127

七、温里剂128

八、补益剂130

九、安神剂135

十、开窍剂136

十一、固涩剂138

十二、理气剂141

十三、理血剂144

十四、治风剂148

十五、治燥剂150

十六、祛湿剂152

十七、祛痰剂156

十八、消导化积剂158

十九、驱虫剂160

二十、涌吐剂161

二十一、痈疡剂162

第五章 辨证论治歌诀165

第一节 八纲辨证论治166

一、表里辨证论治166

二、寒热辨证论治167

三、虚实辨证论治169

四、阴阳辨证论治170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论治171

一、气病辨证论治171

二、血病辨证论治171

三、津液病辨证论治174

第三节 脏腑辨证论治17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论治17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论治177

三、脾胃病辨证论治179

四、肝胆病辨证论治18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论治183

第四节 六经辨证论治185

一、太阳病185

二、阳明病186

三、少阳病186

四、太阴病187

五、少阴病187

六、厥阴病188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189

一、卫分病189

二、气分病189

三、营分病190

四、血分病190

第六节 三焦辨证论治191

一、上焦湿热191

二、中焦湿热192

三、下焦湿热192

第六章 内科证治歌诀194

第一节 概说195

一、中医内科的源流与发展195

二、病名与证候196

三、病位与诊断196

四、病性与病邪198

第二节 内科病证辨治200

一、感冒200

二、咳嗽200

三、肺痿202

四、肺痈202

五、哮证202

六、喘证203

七、肺胀204

八、肺痨204

九、痰饮204

十、自汗盗汗205

十一、血证205

十二、心悸207

十三、胸痹208

十四、不寐208

十五、郁证210

十六、癫狂210

十七、痫证210

十八、昏厥(厥证)211

十九、胃痛211

二十、噎膈213

二十一、呕吐213

二十二、呃逆214

二十三、泄泻215

二十四、痢疾216

二十五、霍乱217

二十六、腹痛217

二十七、便秘219

二十八、虫证220

二十九、胁痛220

三十、胆胀222

三十一、胆石222

三十二、黄疸222

三十三、积聚223

三十四、鼓胀223

三十五、头痛224

三十六、眩晕226

三十七、耳聋、耳鸣228

三十八、瘿病228

三十九、腰痛228

四十、水肿229

四十一、淋证231

四十二、癃闭231

四十三、遗尿、尿失禁231

四十四、消渴232

四十五、疟疾233

四十六、痹证234

四十七、痿证234

四十八、痉证234

四十九、中风234

五十、虚劳235

五十一、内伤发热236

第七章 男科证治歌诀237

第一节 概说238

一、生理病理总括238

二、脏腑的生理病理238

三、经络的生理病理239

四、气血精津的生理病理239

第二节 男科病证辨治239

一、阳痿239

二、遗精241

三、早泄242

四、精闭(不射精)242

五、死精(精冷、精薄、精少)243

六、血精243

七、强中244

八、缩阳244

九、淋浊244

十、癃闭245

十一、下疳246

十二、囊痈246

十三、子痈246

十四、肾囊风247

十五、男性不育症248

第八章 妇科证治歌诀249

第一节 概说250

一、妇科学定义范围和发展概况250

二、女性的解剖和生理特点250

三、病因病机251

四、诊断概要252

五、治法概要252

六、预防与保健254

第二节 月经病254

一、月经先期255

二、月经后期255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255

四、月经过多255

五、月经过少255

六、月经期延长256

七、痛经256

八、经间期出血256

九、闭经256

十、崩漏256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257

十二、经行发热257

十三、经行头痛257

十四、经行身痛257

十五、经行泄泻257

十六、经行呕吐257

十七、经行吐衄257

十八、经行口糜258

十九、经行风疹块258

二十、经行眩晕258

二十一、经行浮肿258

二十二、经行情志异常258

二十三、绝经前后诸证258

第三节 带下病259

第四节 妊娠病259

一、妊娠恶阻259

二、妊娠腹痛259

三、异位妊娠259

四、胎漏、胎动不安260

五、堕胎、小产、滑胎260

六、胎萎不长260

七、胎死不下260

八、子烦260

九、子肿260

十、子满261

十一、子晕261

十二、子痫261

十三、子悬261

十四、子喑261

十五、子嗽261

十六、子淋261

十七、妊娠小便不通262

十八、难产262

第五节 产后病262

一、产后血晕262

二、产后痉证262

三、产后腹痛262

四、产后恶露不绝263

五、产后大便难263

六、产后发热263

七、产后排尿异常263

八、产后自汗、盗汗263

九、产后身痛263

十、缺乳264

十一、乳汁自出264

第六节 杂病264

一、癥瘕264

二、不孕症264

三、脏躁264

四、阴挺265

五、阴痒265

六、阴疮265

七、阴吹265

第九章 外科证治歌诀266

第一节 疮疡267

一、疖267

二、疔268

三、痈269

四、发271

五、有头疽273

六、流注273

七、发颐273

八、丹毒274

九、无头疽275

十、走黄与内陷275

十一、流痰276

十二、瘰疬276

十三、褥疮277

十四、窦道277

第二节 乳房疾病278

一、乳痈278

二、粉刺性乳痈278

三、乳痨279

四、乳漏279

五、乳癖280

六、乳疬280

七、乳核280

八、乳衄281

九、乳岩281

第三节 瘿282

一、气瘿282

二、肉瘿282

三、瘿痈283

四、石瘿283

第四节 瘤、岩284

一、血瘤284

二、肉瘤284

三、失荣284

第五节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285

一、热疮285

二、蛇串疮286

三、疣286

四、风热疮286

五、黄水疮287

六、癣287

七、虫咬皮炎288

八、疥疮288

九、湿疮288

十、接触性皮炎289

十一、药毒289

十二、风瘙痒289

十三、瘾疹290

十四、牛皮癣291

十五、猫眼疮291

十六、白牝292

十七、白驳292

十八、粉刺292

十九、面游风293

二十、酒渣鼻293

二十一、油风294

二十二、瓜藤缠294

二十三、红蝴蝶疮295

二十四、淋病295

二十五、梅毒296

二十六、尖锐湿疣296

二十七、生殖器疱疹297

二十八、艾滋病297

第六节 肛门直肠疾病298

一、痔298

二、肛隐窝炎299

三、肛痈300

四、肛漏300

五、肛裂300

六、脱肛301

七、锁肛痔301

第七节 周围血管疾病302

一、股肿302

二、筋瘤302

三、臁疮303

四、脱疽303

第八节 其他外科疾病304

一、冻疮304

二、破伤风305

三、肠痈305

第十章 儿科证治歌诀307

第一节 概说308

一、生理特点308

二、病理特点308

三、四诊概要总括308

四、治疗概要314

第二节 常见病证314

一、咳嗽314

二、哮喘315

三、鹅口疮316

四、呕吐317

五、泄泻317

六、腹痛319

七、积滞320

八、疳证320

九、惊风321

十、痫证322

十一、小儿水肿323

第三节 时行疾病324

一、感冒324

二、麻疹325

三、风痧(附奶麻)326

四、水痘326

五、丹痧326

六、痄腮327

七、顿咳327

八、白喉328

九、暑温328

十、小儿麻痹症329

十一、痢疾330

十二、夏季热331

第四节 小儿杂病331

一、五迟、五软331

二、五硬332

三、解颅332

四、尿频332

五、遗尿332

六、紫癜333

七、夜啼333

第五节 新生儿疾病334

一、胎黄334

二、赤游丹334

三、脐风334

四、脐部疾患334

第十一章 五官科证治歌诀336

第一节 耳科337

一、耳科概述337

二、耳疖338

三、耳疮338

四、旋耳疮338

五、耳壳流痰338

六、断耳疮338

七、耳胀、耳闭339

八、脓耳339

九、脓耳变证339

十、耳鸣、耳聋340

十一、耳眩晕340

十二、异物入耳340

十三、耵耳340

第二节 鼻科340

一、鼻科概述340

二、鼻疔341

三、鼻疳341

四、伤风鼻塞341

五、鼻窒342

六、鼻槁342

七、鼻鼽342

八、鼻渊342

九、鼻息肉342

十、鼻衄342

十一、鼻腔异物343

十二、鼻损伤343

第三节 咽喉科343

一、咽喉科概述343

二、乳蛾344

三、喉痹344

四、喉痈344

五、阴虚喉癣344

六、喉喑345

七、急喉风345

八、梅核气345

九、骨鲠345

第四节 口齿科345

一、口齿科概述345

二、牙痛346

三、龋齿346

四、牙痈346

五、牙咬痈346

六、牙宣347

七、飞扬喉347

八、口疮347

九、口糜347

十、唇风347

十一、骨槽风347

第五节 眼科348

一、眼科概述348

二、针眼(麦粒肿)349

三、胞生痰核349

四、椒疮349

五、粟疮349

六、睑弦赤烂349

七、风赤疮痍349

八、胞肿如桃350

九、胞虚如球350

十、上胞下垂350

十一、胞轮振跳350

十二、目劄350

十三、流泪证350

十四、漏睛、漏睛疮350

十五、赤脉传睛351

十六、胬肉攀睛351

十七、暴风客热351

十八、天行赤眼351

十九、金疳351

二十、火疳351

二十一、白睛青蓝352

二十二、白涩证352

二十三、白睛溢血352

二十四、聚星障352

二十五、花翳白陷352

二十六、凝脂翳352

二十七、黄液上冲353

二十八、蟹睛证353

二十九、混睛障353

三十、风轮赤豆353

三十一、赤膜下垂、血翳包睛353

三十二、宿翳353

三十三、瞳神紧小、瞳神干缺354

三十四、绿风内障、青风内障354

三十五、圆翳内障354

三十六、云雾移睛354

三十七、暴盲354

三十八、视瞻昏渺355

三十九、青盲355

四十、高风内障355

第十二章 骨伤科证治歌诀356

第一节 概述357

一、发展概况357

二、范围与分类357

三、病因病机358

四、辨病与辨证358

五、治疗原则359

第二节 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360

第三节 骨关节先天畸形361

一、骨关节发育障碍362

二、颈部先天性疾病362

三、脊柱先天性畸形363

四、上下肢先天性畸形363

第四节 骨痈疽364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364

二、慢性骨髓炎364

三、硬化性骨髓炎364

四、脊椎化脓性骨髓炎365

五、化脓性关节炎365

六、骨骺骨髓炎365

七、骨梅毒365

第五节 骨痨366

一、上肢骨关节结核366

二、下肢骨关节结核366

三、脊柱结核366

四、骶髂关节结核367

第六节 骨关节痹证367

一、风湿性关节炎367

二、类风湿关节炎367

三、强直性脊柱炎368

四、痛风性关节炎368

五、创伤性关节炎368

六、病灶性关节炎368

七、经绝期关节炎369

八、神经性关节炎369

九、关节内游离体369

十、关节滑膜炎369

十一、牛皮癣性关节炎369

十二、血友病性关节炎370

第七节 痿证370

一、多发性神经炎370

二、小儿麻痹371

三、大脑性瘫痪371

四、偏瘫371

五、截瘫371

六、单瘫372

七、肌病性瘫痪372

八、肌萎缩372

第八节 筋挛373

一、缺血性肌挛缩证373

二、手部内在肌挛缩证373

三、掌腱膜挛缩证373

四、髂胫束挛缩证374

五、关节挛缩证374

第九节 骨关节退行性疾病374

一、脊柱骨关节病374

二、颈椎退行性疾病375

三、胸椎退变与小关节紊乱证375

四、腰椎间关节综合征375

五、椎间盘源性腰腿痛375

六、退变性腰椎滑脱证376

七、髋关节骨关节病376

八、膝关节骨关节病376

九、踝关节骨关节病376

第十节 骨与软骨坏死性疾病376

一、骨骺骨软骨病377

二、剥脱性骨软骨病377

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77

第十一节 代谢性骨病377

一、佝偻病378

二、骨软化证378

三、骨质疏松378

四、甲状旁腺功能紊乱378

五、肾性骨营养不良378

六、激素诱发性骨坏死379

第十二节 骨肿瘤379

第十三节 地方病与职业病380

一、地方性骨关节病380

二、职业性骨关节病380

第十三章 经络针灸歌诀382

第一节 概说383

一、经络概论383

二、针灸概论384

第二节 经络与针灸387

一、十二经脉名387

二、奇经八脉398

三、针灸配穴处方401

第十四章 温病证治歌诀410

第一节 温病的概念411

一、温病的概念411

二、温病的特点411

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411

四、温病与伤寒412

五、温病与瘟疫412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412

一、病因412

二、发病413

三、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414

第三节 温病的辨证理论414

一、卫气营血辨证414

二、三焦辨证415

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416

第四节 温病常用的诊法416

一、辨舌416

二、验齿417

三、辨斑疹、白?418

四、辨常见症状418

第五节 温病常用治法420

一、温病治疗的立法依据420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420

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422

四、温病瘥后调理423

第六节 温病的预防423

一、中医学对预防温病的认识423

二、温病的预防方法424

第七节 风温424

一、概述424

二、辨证论治425

第八节 春温426

一、概述426

二、辨证论治427

第九节 暑温429

一、概述429

二、辨证论治429

三、附 冒暑、暑秽431

第十节 湿温431

一、概述431

二、辨证论治432

第十一节 伏暑434

一、概述434

二、辨证论治434

第十二节 秋燥435

一、概述435

二、辨证论治435

三、附 凉燥436

第十三节 大头瘟437

一、概述437

二、辨证论治437

第十四节 烂喉痧437

一、概述437

二、辨证论治438

第十五节 疫疹438

一、概述438

二、辨证论治439

第十六节 疟疾440

一、概述440

二、辨证论治440

第十七节 霍乱442

一、概述442

二、辨证论治442

第十五章 伤寒论证治歌诀444

一、《伤寒论》沿革与学术渊源445

二、伤寒的含义445

三、六经的概念445

四、《伤寒论》的辨证方法445

五、六经病证的治则446

第一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446

一、太阳病纲要446

二、太阳病本证447

三、太阳病兼变证448

四、太阳病类似证454

第二节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454

一、阳明病纲要454

二、阳明病本证455

三、阳明病兼变证456

四、阳明病辨证457

第三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457

一、少阳病纲要457

二、少阳病兼变证458

第四节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459

一、太阴病纲要459

二、太阴病本证459

三、太阴病兼变证459

第五节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460

一、少阴病纲要460

二、少阴病本证460

三、少阴病兼变证462

四、咽痛证462

第六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463

一、厥阴病纲要463

二、上热下寒证463

三、辨厥热胜复463

四、辨厥分热寒464

五、辨下利464

六、辨呕哕464

七、预后465

第七节 辨霍乱脉证并治465

一、辨霍乱病脉证465

二、辨霍乱病的治疗465

第八节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466

枳实栀子豉汤证、牡蛎泽泻散证466

第十六章 金匮证治歌诀467

第一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69

一、以整体观念强调治未病469

二、人与自然以及病因、预防、传变、早期治疗469

三、面部望诊469

四、闻诊469

五、察呼吸、望形态的诊病方法470

六、望呼吸辨病位断吉凶470

七、脉象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断方法470

八、节令气候变化与发病470

九、同脉异位病不同470

十、厥阳病机470

十一、卒厥的病机及预后471

十二、病入脏腑、内外易难471

十三、病证分类及五邪中人的法度471

十四、表里通病当分先后缓急的治则471

十五、新旧同病的治则471

十六、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471

十七、掌握随其所得的治法472

第二节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472

一、痉病472

二、湿病473

三、暍病474

第三节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475

一、百合病475

二、狐惑病476

三、阴阳毒病477

第四节 疟病脉证并治477

一、疟病脉诊和治则477

二、瘅疟的病机与症状477

三、疟病汤证477

四、附《外台秘要》方478

第五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478

一、中风478

二、历节病479

三、附方480

第六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481

一、血痹481

二、虚劳病481

三、附方483

第七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483

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概论483

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汤证484

三、附方485

第八节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486

一、奔豚气病概论486

二、奔豚气汤证486

第九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486

一、胸痹心痛概论486

二、胸痹心痛汤证487

三、附方487

第十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488

一、腹满寒疝宿食病概论488

二、腹满寒疝宿食病汤证488

三、附方490

第十一节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490

一、五脏风寒积聚概论490

二、五脏风寒积聚汤证491

第十二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492

一、痰饮咳嗽病概论492

二、痰饮咳嗽病汤证493

第十三节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495

一、消渴小便利淋病概论495

二、消渴小便利淋病汤证495

第十四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496

一、水气病概论496

二、水气病汤证498

三、附方499

第十五节 黄疸病脉证并治500

一、黄疸病概论500

二、黄疸病汤证501

三、附方502

第十六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502

一、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概论502

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汤证502

第十七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503

一、呕吐哕病概论503

二、呕吐哕下利病汤证504

三、下利概论505

四、下利病汤证505

第十八节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506

一、疮痈肠痈浸淫病概论506

二、疮痈肠痈浸淫疮汤证507

第十九节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508

一、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508

二、蛔虫病508

第二十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509

一、妊娠恶阻的证治及预后509

二、妊娠伤胎的证治及针刺法510

第二十一节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510

一、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三大证病机510

二、产后病汤证510

三、附方511

第二十二节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512

一、妇人热入血室病概论512

二、热入血室汤证512

三、妇人杂病的病因证候与治则512

四、妇人杂病汤证5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