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 历史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 历史卷
  • 杨希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1562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科学知识-青少年读物;中国-历史-青少年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文自然百科 历史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原始社会3

原始群时期——旧石器时代3

直立人时期3

早期智人时期4

晚期智人时期4

氏族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5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5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6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及人文始祖8

三皇五帝8

有巢氏8

燧人氏8

伏羲(xī)氏8

女娲(wā)氏8

神农氏9

黄帝与炎帝9

蚩(chī)尤9

盘古10

尧、舜、禹10

禅让时代10

奴隶社会(约前2070—前476年)14

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年)14

夏朝的建立14

夏朝的兴盛14

夏朝的灭亡14

二里头文化15

商朝(约前1600—前1046年)15

商族的兴起15

商朝的建立15

盘庚迁殷16

商朝的兴盛16

殷纣王与商朝的灭亡16

商朝的经济16

商朝的文化17

西周(前1046—前771年)17

周族的兴起17

西周的建立17

周公东征18

成康之治18

国人暴动19

千金一笑19

西周灭亡与平王东迁19

井田制20

分封制20

宗法制21

《诗经》21

《尚书》21

《周易》21

《礼经》22

春秋(前770—前476年)22

春秋五霸22

齐桓公始霸中原23

晋文公争霸中原23

秦穆公称霸西戎23

楚庄王问鼎中原23

弭(mǐ)兵之会24

吴越争霸24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赋税改革25

铁器的使用25

牛耕的出现25

井田制开始瓦解25

初税亩25

春秋时期的文化25

《春秋》25

老子与《道德经》26

孔子与《论语》26

巧匠公输班27

封建社会(一)——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前475—581年)31

战国(前475—前221年)31

战国七雄31

三家分晋31

田氏代齐31

战国七雄31

各国变法32

魏国李悝(kuī)改革32

楚国吴起变法33

秦国商鞅变法33

兼并战争33

桂陵之战33

马陵之战34

合纵与连横之斗争34

乐毅伐齐34

齐以“火牛阵”大败燕军3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35

秦赵长平之战35

秦王政统一天下36

战国经济37

西门豹治理漳水37

李冰与都江堰37

秦郑国渠37

刀币38

布币38

郢爱38

圜钱38

蚁鼻钱38

战国文化39

百家争鸣39

墨子与墨家39

庄子与道家39

孟子与儒家39

韩非子与法家40

荀况与《荀子》40

《左传》40

《公羊传》40

《谷梁传》41

屈原与《楚辞》41

《甘石星经》41

扁鹊41

《黄帝内经》42

司南42

秦朝(前221—前206年)42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42

皇帝制度42

三公九卿制度43

郡县制度43

巩固统一的措施43

制定秦律44

迁徙富豪44

销毁兵器44

决通川防44

修治驰道、直道44

统一货币44

统一度量衡44

统一文字45

修筑长城45

统一岭南45

秦末农民大起义与秦的灭亡45

陈胜、吴广起义45

巨鹿之战46

刘邦入关与秦的灭亡46

秦朝文化46

秦始皇陵46

秦兵马俑47

铜车马47

里耶秦简47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48

楚汉战争48

西汉的建立48

汉初三杰49

吕后49

西汉初年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49

无为而治49

轻徭薄赋50

郡国并行制50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50

文景之治5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51

建立“中朝”51

设置刺史51

司隶校尉51

《推恩令》与《附益法》52

改革币制52

均输平准52

算缗告缗5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3

巫蛊(gǔ)之祸53

昭宣中兴53

西汉末年社会危机53

西汉的社会经济54

代田法54

耧(lóu)车54

纺车与织布机54

王莽改制55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55

绿林军56

昆阳大战56

赤眉军56

铜马军56

汉与匈奴的关系57

汉初的和亲政策57

卫青与霍去病北征匈奴57

昭君出塞58

张骞出使西域58

西汉文化59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59

今古经文之争59

司马迁与《史记》60

汉赋60

霍去病墓石刻群60

《周髀算经》61

《九章算术》61

东汉(25—220年)61

刘秀建立东汉61

东汉初年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62

度田62

释放奴婢63

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3

尚书台63

三独坐63

集中军权64

退功臣,进文吏64

外戚与宦官专权64

党锢之祸64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的灭亡65

东汉的社会经济65

王景治河66

翻车66

水碓(duì)66

短辕一牛挽犁66

东汉冶铁技术67

蔡伦改进造纸术67

东汉民族与中外关系67

班超出使西域67

“汉委(Wō)奴国王”金印68

东汉文化68

《白虎通义》68

谶纬(chèn wěi)69

王充与《论衡》69

道教的形成69

佛教的传入69

班固与《汉书》70

《说文解字》70

张衡与地动仪70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71

华佗71

三国(220—280年)72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72

董卓之乱72

官渡之战73

赤壁之战73

曹魏兴亡(220—265年)74

九品中正制74

高平陵事变与曹魏衰亡74

蜀汉兴亡(221—263年)75

夷陵之战75

安定南中76

北伐曹魏76

孙吴兴亡(229—280年)76

出使台湾77

三国经济77

屯田制度77

西晋(265—317年)77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77

占田制与户调式78

王恺与石崇比富78

西晋分封制79

八王之乱79

永嘉之乱与西晋灭亡79

东晋十六国(317—420年)80

东晋建立与“王与马,共天下”80

闻鸡起舞与祖逖(tì)北伐81

桓温专权81

前秦统一北方82

淝水之战82

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83

司马道子专权83

桓玄篡位83

刘裕灭亡东晋83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分裂84

南北朝(420—589年)84

南朝政权的更替84

刘宋兴亡(420—479年)85

南齐兴亡(479—502年)85

萧梁兴亡(502—557年)85

陈朝兴亡(557—589年)86

北朝政权的更替86

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86

北魏孝文帝改革86

北魏六镇起义87

北魏的分裂88

东魏兴亡(534—550年)88

北齐兴亡(550—577年)88

西魏兴亡(535—557年)88

北周兴亡(557—581年)89

魏晋南北朝文化89

宗教与哲学89

魏晋的清谈与玄学89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90

法显与《佛国记》90

范缜与《神灭论》90

史学91

范晔《后汉书》91

陈寿《三国志》91

郦道元《水经注》91

杨衒(xuàn)之《洛阳伽(qié)蓝记》92

刘义庆《世说新语》92

文学艺术92

建安文学92

陶潜与田园山水诗92

《敕勒歌》93

《木兰诗》93

石窟艺术93

顾恺之(约345—409年)94

王羲之(321—379年)94

科学技术94

医学家王叔和94

贾思勰(xié)与《齐民要术》95

封建社会(二)——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581—1368年)99

隋朝(581—618年)99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99

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99

中央三省六部制与地方州县两级制的建立99

创立科举制度100

整顿府兵制100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一)100

大索貌阅100

输籍定样101

隋炀帝的政事101

营建东都101

开通大运河101

北巡突厥102

巡幸河西102

三游江都102

三伐高丽103

隋末农民大起义103

李密与河南瓦岗起义军103

窦建德与河北起义军104

江淮起义军104

隋朝的灭亡104

隋朝文化104

佛教的盛行104

展子虔与《游春图》104

李春与《赵州桥》104

唐朝(618—907年)105

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105

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106

改进三省六部制106

改革宰相制度106

设置十道和十五道107

完善科举制107

修订《唐律》107

改进府兵制108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二)108

玄武门之变108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09

武则天的政绩110

唐玄宗与开元之治111

安史之乱111

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111

两税法112

永贞革新113

甘露之变113

牛李党争114

唐末农民大起义114

浙东裘甫起义114

桂林戍兵起义115

黄巢起义115

唐朝的灭亡115

唐朝的社会经济116

曲辕犁116

唐三彩116

开元通宝116

唐都长安117

扬一、益二118

唐朝民族关系118

唐与突厥的关系118

唐与西域各族的关系119

唐与吐蕃(bō)的关系119

唐与南诏的关系120

唐与渤海的关系120

唐朝的对外关系120

唐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120

唐与日本的关系121

唐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各国的关系121

唐朝的文化122

道教的兴盛122

佛教的发展122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123

唐诗的兴盛123

古文运动124

唐人传奇124

昭陵六骏124

唐代绘画艺术124

唐代书法艺术126

天文学家僧一行126

药王孙思邈126

雕版印刷术127

五代十国(907—979年)127

五代更替127

后梁兴亡(907—923年)127

后唐兴亡(923—936年)128

后晋兴亡(936—947年)128

后汉兴亡(947—951年)128

后周兴亡(951—960年)129

十国兴亡129

吴国兴亡(892—937年)129

南唐兴亡(937—976年)129

吴越兴亡(893—978年)129

楚国兴亡(896—951年)129

前蜀兴亡(891—925年)130

后蜀兴亡(926—965年)130

南汉兴亡(905—971年)130

荆南兴亡(907—963年)130

闽国兴亡(893—945年)130

北汉兴亡(951—979年)130

五代十国文化130

刘昫(xù)《旧唐书》130

南唐二主与词的兴起131

北宋(960—1127年)131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13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131

杯酒释兵权132

分割相权132

削弱地方权力132

王小波、李顺起义132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133

王安石变法133

北宋的社会经济134

踏犁134

圩(wéi)田135

占城稻135

主户与客户135

五大名窑135

交子136

北宋与辽的关系136

耶律阿保机与辽国的建立136

南面官与北面官136

澶(chán)渊之盟137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37

李元昊(hào)与西夏的建立137

庆历和议138

北宋与金的关系138

完颜阿骨打与金国的建立138

猛安谋克制138

海上之盟与辽国的灭亡138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139

方腊起义139

宋江起义139

金军南下与北宋灭亡140

南宋(1127—1279年)141

南宋的建立141

钟相、杨么(yāo)起义141

岳飞的抗金斗争142

绍兴和议143

成吉思汗与蒙古国的建立143

蒙古汗国的三次西征143

元朝的建立144

西夏与南宋的灭亡145

文天祥的抗元斗争145

南宋的社会经济145

苏湖熟、天下足145

车船146

景德镇瓷窑146

会子146

宋代的中外交往146

宋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146

宋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147

宋与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47

宋与阿拉伯、非洲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47

两宋辽夏金文化147

儒学与哲学147

宋学148

理学148

史学148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48

袁枢(shū)与《通鉴纪事本末》149

李焘与《续资治通鉴长编》149

《新唐书》149

文学艺术149

词的繁荣149

宋徽宗与《柳鸦芦雁图》《芙蓉锦鸡图》150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150

李公麟画马151

米芾(fú)151

科学技术151

毕昇(shēng)与活字印刷术151

指南针151

火药152

沈括与《梦溪笔谈》152

元朝(1271—1368年)152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152

中书省制153

行省制度153

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153

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与元朝的灭亡153

元朝的社会经济154

大司农司154

黄道婆与棉纺织技术155

中统钞155

海运155

大运河的整治155

元朝的民族关系与中外交流156

西藏纳于元朝版图156

八思巴与宣政院156

澎湖巡检司157

回族的形成157

驿站与急递铺157

《马可·波罗行记》157

元朝的文化158

喇嘛(lǎ ma)教158

全真教158

基督教158

马端临与《文献通考》159

《宋史》159

元杂剧159

书画家赵孟頫(fǔ)160

郭守敬与《授时历》160

《农桑辑要》160

封建社会(三)——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1368—1840)163

明朝(1368—1644年)163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163

明前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64

废除宰相制164

内阁制的建立164

地方“三司”165

五军都督府与卫所制度165

《大明律》与《大诰》165

厂卫特务组织的建立165

靖难之役165

明初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166

抑制豪强166

惩治贪污166

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166

宦官专权167

张居正改革与一条鞭法167

东林党人167

明末农民大起义168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169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169

明朝的灭亡170

明朝的社会经济170

商品经济的发展170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71

明与蒙古族的关系171

土木之变171

北京保卫战172

俺答汗与三娘子172

明与西藏的关系173

明与满洲族的关系173

努尔哈赤与后金173

八旗制度174

萨尔浒之战174

清的建立与满洲族名的由来175

明朝的对外关系175

郑和下西洋175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176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176

传教士的东来176

明朝文化177

王守仁的心学177

李贽(zhì)的反理学思想177

《永乐大典》177

长篇小说的兴盛178

汤显祖与《牡丹亭》178

书画艺术的成就178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79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179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179

北京皇宫180

清朝前期(1644—1840年)181

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18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治的加强181

军机处181

总督与巡抚182

八旗兵与绿(lǜ)营兵182

《大清律》182

清前期维护统一的斗争182

平定三藩(fān)之乱183

统一台湾183

粉碎准噶尔部上层的叛乱183

土尔扈特蒙古回归184

对西藏管理的加强184

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184

改土归流185

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185

停止圈地185

更名田185

奖励垦荒185

摊丁入亩186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186

清朝的对外关系186

《尼布楚条约》186

《布连斯奇条约》与《恰克图条约》187

清代文化187

清初著名的三大思想家187

考据学188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188

《古今图书集成》189

《四库全书》189

清代小说189

清代的戏剧190

扬州八怪190

圆明园190

雍和宫191

避暑山庄191

布达拉宫19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194

清朝后期(上,1840—1895年)194

第一次鸦片战争194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94

中英《南京条约》195

中美《望厦条约》196

中法《黄埔条约》196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96

《天朝田亩制度》197

洪仁玕(gān)与《资政新篇》197

第二次鸦片战争198

《天津条约》198

《北京条约》199

中俄《瑷珲条约》199

辛酉(yǒu)政变200

洋务运动200

上海洋炮局201

金陵制造局201

江南制造总局201

福州船政局202

天津机器局202

轮船招商局202

开平矿务局203

汉阳铁厂203

北洋舰队20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及特点203

中国无产阶级的形成及特点204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205

中法战争205

《中法新约》206

中日甲午战争206

《马关条约》207

清朝后期(下,1895—1911年)207

戊戌变法运动207

义和团运动208

八国联军入侵209

《辛丑条约》210

革命组织和政党210

兴中会210

华兴会211

光复会211

同盟会211

新政改革212

立宪运动212

辛亥革命与清朝灭亡212

保路运动212

保路运动212

武昌起义213

清朝后期文化214

何秋涛与《朔方备乘》214

张穆与《蒙古游牧记》215

魏源与《海国图志》215

严复与《天演论》215

梁启超与《新史学》216

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216

邹容与《革命军》216

陈天华与《猛回头》217

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217

民国前期(1912—1927年)218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1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18

国民党的组建219

袁世凯复辟帝制219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220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221

皖系军阀的统治222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222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3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失败223

五四运动22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24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225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225

第一次国共合作226

黄埔军校226

五卅运动227

省港大罢工227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228

北伐战争228

武汉国民政府229

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229

民国后期(1927—1949年)230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与加强230

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的纷争230

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231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231

民族资本的衰败231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232

南昌起义232

秋收起义23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233

古田会议23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234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234

红军长征235

抗日战争236

九·一八事变236

一二·九运动236

瓦窑堡会议237

西安事变237

卢沟桥事变23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38

八路军239

平型关战役239

国共两党抗战方针239

淞沪会战240

南京大屠杀241

徐州会战241

中共开辟敌后战场242

武汉保卫战242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243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243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244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244

国际援华活动244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245

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245

皖南事变245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246

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46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46

苏联宣布对日作战247

抗日根据地军民大反攻247

日本无条件投降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48

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248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时局248

重庆谈判249

停战协定250

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250

一二·一惨案250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251

辽沈战役252

淮海战役252

平津战役253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253

北平和谈254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254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55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25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256

参考文献257

后记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