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针灸图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雪苔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384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针灸学-图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针灸图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针灸历史发展和文物概述1
(一)针灸历史发展概述1
第一章 针灸文物1
(二)针灸文物概述2
二、针灸器具和模型3
(一)砭石(图1-1、彩图1)3
(二)古代医针(彩图2~3)3
(三)明代针灸铜人(彩图4)3
(四)清光绪针灸铜人(彩图5)3
三、针灸图画4
(一)针砭题材的汉画像石拓片(图1-2)4
(二)唐代灸法图残卷(图1-3)5
(三)宋代李唐灸背图(彩图6)5
(一)汉墓帛书《经脉》(图1-6)6
(三)《黄帝虾蟆经》(图1-8)6
(二)《灵枢经》明刊本(图1-7)6
(四)明仿宋重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碑拓本之经脉图(彩图7)6
四、针灸医籍6
(六)清嘉庆版《明堂图》(图1-5)6
(五)清代据明版重刻《铜人明堂之图》(图1-4)6
(四)《针灸甲乙经》明刊本(彩图8)11
(五)《肘后备急方》明刊本(图1-9)11
(六)《备急千金要方》元刊本(彩图9)11
(七)古卷子本《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图1-10)12
(八)《外台秘要》明刊本(彩图10)12
(九)宋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碑拓片(图1-11)12
(十)《针灸资生经》元刊本(图1-12)12
(十一)《备急灸法》清影宋刊本(图1-13)13
(十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清抄本(彩图11)14
(十三)《十四经发挥》明刊本(图1-14)14
(十四)《针灸大全》明刊本(彩图12)14
(十五)《奇经八脉考》明刊本(彩图13)14
(十六)《针灸大成》明刊清修本(图1-15)14
(十七)清武英殿版《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图1-16)17
(十八)《太乙神针》清刊本(图1-17)17
(十九)《灸法秘传》清刊本(彩图14)17
第二章 阴阳、五行和脏象20
一、阴阳学说20
(一)阴阳学说概述20
(二)无极生太极(图2-1)20
(三)阴阳的属性范畴(图2-2)20
(四)自然界的阴阳(图2-3)21
(五)人体的阴阳(图2-4)22
(六)阴阳的盛衰变化(图2-5)22
二、五行学说23
(一)五行学说概述23
(二)五行属性归类(图2-6)23
(三)五行生克乘侮(图2-7)23
(四)五行乘侮发生(图2-8)24
(五)五行与五脏、五色、五味(图2-9)24
三、脏象学说25
(一)脏象学说概述25
(二)五脏所藏、所主(图2-10)26
(三)五脏与五官九窍(图2-11)27
(四)五脏与奇恒之府(图2-12)28
(五)古代脏腑图(图2-13~18)29
(一)八卦理论概述(图2-19)32
四、八卦理论32
(二)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2-20~21)34
(三)六十四卦(图2-22)35
五、龙虎与四神37
(一)龙虎图腾与阴阳(图2-23)37
(二)四神(图2-24)38
六、天干、地支39
(一)天干、地支的甲骨文记载(图2-25)39
(二)天干与阴阳五行(图2-26~27)39
(三)地支与阴阳五行(图2-28)40
(四)干支纪年、月、日、时(图2-29)41
(二)经络的构成(图3-1)43
(一)经络的功能43
一、经络概述43
第三章 经络43
二、十二经脉44
(一)十二经脉循行(图3-2)44
(二)手太阴肺经(图3-3~4)45
(三)手阳明大肠经(图3-5~6)45
(四)足阳明胃经(图3-7~8)46
(五)足太阴脾经(图3-9~10)47
(六)手少阴心经(图3-11~12)48
(七)手太阳小肠经(图3-13~14)48
(八)足太阳膀胱经(图3-15~16)49
(九)足少阴肾经(图3-17~18)51
(十)手厥阴心包经(图3-19~20)51
(十一)手少阳三焦经(图3-21~22)52
(十二)足少阳胆经(图3-23~24)53
(十三)足厥阴肝经(图3-25~26)54
(一)手太阴经别与手阳明经别(图3-27)55
三、十二经别55
(二)足阳明经别与足太阴经别(图3-28)56
(三)手少阴经别与手太阳经别(图3-29)56
(四)足太阳经别与足少阴经别(图3-30)56
(五)手厥阴经别与手少阳经别(图3-31)57
(六)足少阳经别与足厥阴经别(图3-32)57
四、十五络脉与络穴58
(一)手太阴络脉与络穴(图3-33)58
(二)手阳明络脉与络穴(图3-34)58
(三)足阳明络脉与络穴(图3-35)59
(四)足太阴络脉与络穴(图3-36)59
(五)手少阴络脉与络穴(图3-37)59
(十二)足厥阴络脉与络穴(图3-44)60
(十一)足少阳络脉与络穴(图3-43)60
(十)手少阳络脉与络穴(图3-42)60
(十三)任脉之络脉与络穴(图3-45)60
(七)足太阳络脉与络穴(图3-39)60
(九)手厥阴络脉与络穴(图3-41)60
(八)足少阴络脉与络穴(图3-40)60
(六)手太阳络脉与络穴(图3-38)60
(十四)督脉之络脉与络穴(图3-46)62
(十五)脾之大络与络穴(图3-47)62
五、奇经八脉62
(一)奇经八脉循行及其功能(图3-48)62
(二)任脉(图3-49~50)63
(三)督脉(图3-51~52)64
(四)冲脉(图3-53)64
(七)阳维脉(图3-56)65
(五)带脉(图3-54)65
(六)阴维脉(图3-55)65
(八)阴蹻脉(图3-57)66
(九)阳蹻脉(图3-58)67
六、十二经筋67
(一)手太阴经筋(图3-59)68
(二)手阳明经筋(图3-60)68
(三)足阳明经筋(图3-61)68
(四)足太阴经筋(图3-62)68
(五)手少阴经筋(图3-63)69
(六)手少阳经筋(图3-64)69
(九)手厥阴经筋(图3-67)70
(十一)足少阳经筋(图3-69)70
(十)手少阳经筋(图3-68)70
(八)足少阴经筋(图3-66)70
(七)足太阳经筋(图3-65)70
(十二)足厥阴经筋(图3-70)71
七、十二皮部71
(一)身体前面皮部分布(图3-71)72
(二)身体后面皮部分布(图3-72)73
八、十二经标本(图3-73)73
九、六经根结(图3-74)74
十、气街(图3-75)74
十一、四海(图3-76)75
十二、可见经络现象——循经皮肤病76
(一)循经皮肤病现象76
(二)循经皮肤病示例(彩图15~28)76
(三)腧穴的应用78
(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78
(一)腧穴的分类78
第四章 腧穴78
一、腧穴概述78
二、体表解剖标志与腧穴定位法79
(一)腧穴定位的体表解剖标志(图4-1~2)79
(二)人体骨度折量法(图4-3~5)81
(三)同身寸法(图4-6)83
(四)特定姿势腧穴定位法(图4-7)84
三、腧穴、经脉与解剖结构84
(一)人体前面腧穴、经脉与解剖结构(图4-8~13)84
(二)人体后面腧穴、经脉与解剖结构(图4-14~19)84
(一)头颈部腧穴总览(图4-21)93
(二)颅顶部腧穴(图4-22~24)93
四、头颈部腧穴93
(三)人体侧面腧穴与经脉(图4-20)93
(三)头颈部前面腧穴(图4-25~32)103
(四)头颈部后面腧穴(图4-33~37)111
(五)头颈部侧面腧穴(图4-38~46)116
五、躯干部腧穴125
(一)躯干部前面腧穴(图4-47~52)125
(二)躯干部后面腧穴(图4-53~69)138
(三)躯干部侧面腧穴(图4-70~74)157
六、上肢部腧穴160
(一)上肢部掌面腧穴(图4-75~82)160
(二)上肢部尺侧面腧穴(图4-83~85)171
(三)上肢部桡侧面腧穴(图4-86~88)174
(四)上肢部背面腧穴(图4-89~96)178
(五)上肢部分腧穴局部断面解剖(图4-97~103)189
(一)下肢部前面腧穴(图4-104~111)195
七、下肢部腧穴195
(二)下肢部外侧面腧穴(图4-112~115)203
(三)下肢部后面腧穴(图4-116~120)208
(四)下肢部内侧面腧穴(图4-121~127)212
(五)下肢部分腧穴局部断面解剖(图4-128~134)221
第五章 诊法225
一、诊法概述225
二、望诊225
(一)望神226
(二)望面色(图5-1)226
(三)望舌(图5-2~3,彩图29~61)228
(四)望目(图5-4~5)230
(五)望小儿示指络脉(图5-6~9)231
五、切诊232
四、问诊232
三、闻诊232
(一)脉诊(图5-10~54)233
(二)腹诊(图5-55)251
六、经络腧穴诊法252
(一)腧穴按诊(图5-56~66)252
(二)经络电测定诊法(图5-67~71)257
第六章 针法261
一、针法概述261
(一)针法分类(图6-1)262
(二)古代九针(图6-2~4)263
(三)现代主要针具(图6-5)264
(四)针灸常用体位(图6-6~7)266
(五)针法消毒(图6-8)266
(一)毫针结构(图6-9)268
二、毫针及其用法268
(二)毫针规格269
(三)毫针持针法(图6-10)269
(四)毫针进针法(图6-11~13)269
(五)毫针出针法(图6-14)274
(六)毫针针刺角度与深度(图6-15)274
(七)毫针练针法(图6-16)275
(八)毫针基本手法(图6-17)275
(九)毫针得气与行气手法(图6-18~42)277
(十)毫针针刺补泻手法(图6-43~60)284
(十一)毫针透穴刺法(图6-61~62)291
(十二)多针丛刺法与一穴多针多向刺法(图6-63)295
(二)圆利针与三棱针刺法(图6-65~66)296
(一)圆利针与三棱针(图6-64)296
三、圆利针与三棱针及其刺法296
四、皮肤针及其用法297
(一)皮肤针(图6-67)297
(二)皮肤针叩刺操作(图6-68)298
(三)皮肤针叩刺形式(图6-69)299
(四)皮肤针叩刺部位(图6-70~72)299
五、皮内针刺法303
(一)皮内针(图6-73)303
(二)皮内针刺法(图6-74)303
六、芒针及其刺法303
(一)芒针303
(二)芒针刺法(图6-75)304
(二)电鍉针及其操作法(图6-77)305
七、鍉针与电鍉针及其刺法305
(一)鍉针刺及其刺法(图6-76)305
八、火针及其刺法306
(一)火针(图6-78)306
(二)火针刺法(图6-79)306
九、电热针刺法(图6 80)308
十、水针刺法(图6-81)309
十一、电针治疗麻醉仪及其操作方法310
(一)电针治疗麻醉仪(图6-82)310
(二)电针脉冲波形(图6-83)310
(三)电针操作(图6-84)311
十二、新九针(图6-85)312
十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312
(一)晕针的处理(图6-86)312
(二)滞针的处理(图6-87)313
(三)弯针的处理(图6-88)315
(四)断针的处理(图6-89)315
(五)血肿的处理(图6-90)315
(六)后遗感的处理(图6-91)315
十四、针刺麻醉程序(图6-92)316
第七章 灸法319
一、灸法概述319
(一)灸法分类(图7-1)319
(二)施灸材料(图7-2)320
(三)古代灸具与现代灸具(图7-3)321
二、艾炷与艾炷灸法322
(一)艾炷的类型(图7-4)322
(二)艾炷的制作(图7-5)323
(三)艾炷着肤灸法(图7-6~7)323
(四)艾炷隔物灸法(图7-8~11)324
(一)艾条的类型(图7-12)326
(二)艾条的制法(图7-13)326
三、艾条与艾条灸法326
(三)艾条灸法(图7-14)327
四、太乙神针灸法(图7-15)328
五、温灸器与温灸法329
(一)温筒与温筒灸法(图7-16)329
(二)温灸盒与温盒灸法(图7-17)329
(三)温灸架与施灸方法(图7-18)329
(四)强效温灸仪及其应用(图7-19)329
(五)温灸药包及其灸法(图7-20)332
(六)苇管灸法(图7-21)332
六、温针灸法(图7-22)333
(三)长蛇灸法(图7-25)334
(四)铺灸法(图7-26)334
七、特殊隔物灸法334
(二)温脐种子灸法(图7-24)334
(一)炼脐法(图7-23)334
(五)大灸法(图7-27)335
(六)隔核桃壳灸法(图7-28)336
八、特殊材料灸法336
(一)灯火灸法(图7-29)336
(二)阳燧锭灸法(图7-30)338
(三)黄蜡灸法(图7-31)338
(四)药线点灸法(图7-32)339
(五)药笔点灸法(图7-33)340
附 拔罐法(图7-34~45)341
一、腧穴特种疗法概述(图8-1)352
第八章 腧穴特种疗法352
二、腧穴贴敷疗法353
(一)药物加工器械(图8-2)353
(二)贴敷方法(图8-3)353
(三)常用中草药(图8-4~20)354
三、腧穴电疗法(图8-21)358
四、腧穴磁疗法359
(一)贴磁法(图8-22)360
(二)磁针法(图8-23)361
(三)磁锤法(图8-24)361
(四)旋磁法、磁按摩法(图8-25~26)361
(五)磁电法(图8-27)362
五、腧穴激光照射法(图8-28)362
六、腧穴红外线辐射疗法(图8-29)363
七、腧穴微波辐射疗法(图8-30)364
八、腧穴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图8-31)365
九、腧穴热电磁药熨疗法(图8-32)365
十、腧穴埋线疗法366
(一)注射针埋线法(图8-33)366
(二)埋线针埋线法(图8-34)367
(三)三角针埋线法(图8-35)367
(四)切开按摩埋线法(图8-36)367
(五)结扎埋线法(图8-37)367
第九章 微小针刺系统诊疗法370
一、微小针刺系统诊疗法概述370
二、耳针疗法(耳穴诊疗法)370
(一)中医古籍所载耳郭应五脏(图9-1)370
(三)人体在耳郭投影(图9-3)371
(二)耳郭表面解剖名称(图9-2)371
(四)标准耳穴(图9-4)373
(五)耳郭解剖(图9-5~6)374
(六)耳穴诊察法(图9-7)377
(七)耳穴刺法与其他刺激方法(图9-8~13)378
三、头皮针疗法379
(一)颅脑表面解剖名称(图9-14)380
(二)标准头皮针治疗线(图9-15)381
(三)方氏头皮针穴区(图9-16~19)383
(四)汤氏头皮针治疗点、线、区(图9-20~23)387
(五)焦氏头皮针治疗区(图9-24~25)394
(六)朱氏头皮针治疗带(图9-26)395
(七)头部解剖(图9-27~28)396
(九)头皮针刺法(图9-30~31)399
(八)头皮针进针角度及刺入组织结构(图9-29)399
(十)头皮针出针法(图9-32)402
四、面针疗法403
(一)中医古籍所载面部各部位名称及其对应脏腑、肢节(图9-33)403
(二)面针穴位(图9-34~35)404
五、眼针疗法405
(一)眼之各部应脏腑(图9-36)405
(二)眼针八区十三穴(图9-37)405
(三)眼部解剖(图9-38)406
(四)眼针刺法(图9-39)408
六、鼻针疗法(图9-40)409
(一)基础穴位[图9-40(1)]409
(二)舌针穴位(图9-42)410
(一)舌部应五脏(图9-41)410
七、舌针疗法410
(三)鼻针刺法410
(二)鼻针新穴位[图9-40(2)]410
(三)舌部解剖(图9-43)412
(四)舌针刺法412
八、口针疗法412
(一)口针穴区(图9-44)412
(二)口针刺法413
九、手针疗法(手穴诊疗法)413
(一)手部应脏腑(图9-45)413
(二)手针穴位(图9-46~47)413
(三)方氏手象针穴区(图9-48~49)416
(四)罗氏手针穴法(图9-50~51)418
(五)手部解剖(图9-52~53)424
(六)手穴诊察法426
(七)手针刺法与其他刺激方法426
十、足针疗法426
(一)人体器官在足底的投影426
(二)足针穴位(图9-54)426
(三)足象针穴区(图9-55)429
(四)足部解剖(图9-56~57)430
(五)足针刺法与其他刺激方法431
十一、腕踝针疗法431
(一)腕踝针进针点(图9-58)432
(二)腕踝针主治分区(图9-59~61)433
(三)腕踝针部位断面解剖(图9-62)435
(四)腕踝针刺法(图9-63~64)435
(一)第2掌骨侧全息穴位(图9-65)436
十二、全息穴位诊疗法436
(二)第5掌骨侧全息穴位(图9-66)437
(三)全身各部位全息穴位(图9-67)437
(四)第2、第5掌骨侧全息穴位诊法与针刺法(图9-68)438
第十章 针灸临床439
一、针灸临床概述439
二、俞募穴及其应用439
(一)背俞穴分布(图10-1)439
(二)募穴分布(图10-2)440
(三)俞募配穴法(图10-3)441
三、原络穴及其应用441
(一)《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原络穴图节选(图10-4)442
(二)十二原穴分布(图10-5)442
(四)原络配穴法(图10-7)443
(三)十五络穴分布(图10-6)443
四、五输穴及其应用446
(一)《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五输穴图节选(图10-8)447
(二)手三阴、手三阳经五输穴分布(图10-9)448
(三)足三阴、足三阳经五输穴分布(图10-10)449
(四)五输穴主症配穴法450
(五)补母泻子配穴法(图10-11)450
(六)泻南补北配穴法(图10-12)452
(七)大接经法(图10-13~14)452
(八)子午流注取穴法452
五、交经八穴及应用454
(一)《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八脉之形(图10-15)457
(二)交经八穴分布(图10-16)457
(三)交经八穴配穴法(图10-17)457
六、下合穴及应用(图10-18)458
(四)交经八穴按时取穴法458
七、十六郄穴及应用(图10-19)461
八、八会穴及应用(图10-20)462
九、四总穴及应用(图10-21)464
十、天星十二穴及应用464
(一)《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天星穴法(图10-22)464
(二)天星十二穴分布(图10-23)464
十一、回阳九针穴及应用466
(一)《凌门传授铜人指穴》回阳九针穴(图10-24)466
(二)回阳九针穴分布(图10-25)467
十二、癫狂十三穴及应用467
(一)《备急千金要方》癫狂十三穴分布(图10-26)467
(二)《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秋夫十三穴(图10-27)469
十三、崔氏灸痨法(图10-28~29)469
十四、灸膏肓治虚劳法(图10-30~33)471
十五、痈疽骑竹马灸法473
(一)《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取穴(图10-34)473
(二)《外科精要》骑竹马灸法取穴(图10-35)474
十六、《备急灸法》救治急症取穴474
(一)治鼻衄、急喉痹、夜魇不寤取穴(图10-36)474
(二)治妇人难产、皮肤中毒风、肠痈取穴(图10-37)474
十七、《审视瑶函》头目病症针灸取穴474
(一)治头部病症针灸取穴(图10-38)475
(二)治眼目病症针灸取穴(图10-39~41)477
十八、《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取穴479
(一)治伤寒针灸取穴(图10 42~48)479
(二)治中风取穴(图10-49)481
(三)治妇女病症取穴(图10-50~53)482
(一)中风、中暑针灸取穴(图10-54~59)483
十九、《针灸大成·治症总要》针灸取穴483
(二)头痛针灸取穴(图10-60~62)486
(三)眼病症针灸取穴(图10-63~66)486
(四)鼻病症针灸取穴(图10-67~69)491
(五)口病症针灸取穴(图10-70~73)491
(六)耳病症针灸取穴(图10-74~75)497
(七)上肢病症针灸取穴(图10-76~79)499
(八)胸、胁、腹痛针灸取穴(图10-80~83)499
(九)下肢病症针灸取穴(图10-84~86)499
(十)腰脊病症针灸取穴(图10-87~89)499
(十一)浮肿、蛊胀针灸取穴(图10-90~91)499
(十七)男科病症针灸取穴(图10-106~108)508
(十六)消渴针灸取穴(图10-105)508
(十五)喘咳、劳瘵针灸取穴(图10-101~104)508
(十四)翻胃、噎嗝针灸取穴(图10-100)508
(十三)疟疾针灸取穴(图10-97~99)508
(十二)二便病症针灸取穴(图10-92~96)508
(十八)妇产科病症针灸取穴(图10-109~118)518
(十九)外科病症针灸取穴(图10-119~123)518
(二十)伤寒针灸取穴(图10-124~133)518
(二十一)儿科病症针灸取穴(图10-134~138)530
(二十二)杂症针灸取穴(图10-139~145)533
二十、《医宗金鉴》针灸取穴539
(一)治肠风、翻胃、遗精、痨虫取穴(图10-146)539
(二)治暴绝、疝气、难产、胎衣不下取穴(图10-147)539
(三)治瘰疬、赘疣、腋气等证取穴(图10-148)539
参考文献541
腧穴索引544
彩图(1~6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