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都西安 西安教育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都西安 西安教育史
  • 刘新科,刘兰香著;古都西安丛书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出版社
  • ISBN:780712107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教育史-西安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都西安 西安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西安教育的内涵与范围2

一、西安教育的内涵2

二、西安教育的范围3

第二节 研究西安教育的原则与意义4

一、研究西安教育的原则4

二、研究西安教育的意义6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9

第一节 最早的人类教育9

一、蓝田人的原始教育活动10

二、半坡人的教育活动10

第二节 教育场所与原始文字的雏形11

一、最早的中国教育场所11

二、“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13

二、艺术教育的发展15

一、生产、生活经验的理性化15

第三节 生产、生活经验的理性化和艺术教育15

第四节 对西安原始教育有贡献的人物17

一、仓颉造字的功绩17

二、后稷教稼的伟业18

本章小结19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教育21

第一节 西周西安教育的文化背景21

一、历史基础21

二、文教政策23

第二节 丰镐官学的设置24

一、小学的设置24

二、高等学府的创立25

第三节 丰镐官学的性质27

一、辟雍性质的分析28

二、尚武教育的原因29

一、教育行政制度31

第四节 丰镐官学的管理制度31

三、视学考试制度32

二、大学教学制度32

四、奖励惩罚制度33

第五节 教育科目与内容34

一、礼乐之教34

二、射御之教35

三、书数之教37

第六节 教育途径与方法38

一、模仿、演习和由做中学38

二、解说、训诲和启发诱导39

三、奖惩、帮助和教育引导40

四、循序、因材和分别施教40

一、生平业绩41

二、主要教育创设41

第七节 周公旦在西安教育上的创设41

本章小结47

第三章 秦代的教育49

第一节 秦代西安教育的文化背景49

一、历史基础49

二、文教政策50

第二节 “以吏为师”的官学制度52

一、学室制度52

二、吏师与弟子54

第三节 官学的学习内容与教材55

一、学书识字55

二、明习法令57

三、教材类型57

四、考试管理59

第四节 “百家之学”的兴盛60

一、焚书前的私学流派60

二、焚书后的私学种类63

第五节 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65

一、丰富的教育形式65

二、多样的教育途径67

第六节 关于焚书、坑儒问题69

一、焚书的来龙去脉69

二、坑儒的是是非非71

第七节 对秦代西安教育有贡献的人物72

一、商鞅72

二、李斯73

本章小结73

第四章 汉代的教育76

第一节 汉代西安教育的文化背景76

一、历史基础76

二、文教政策78

三、经学教育79

第二节 汉长安城官学的发展与太学的创建80

一、官学的发展81

二、太学遗址考81

三、太学博士与弟子84

四、汉太学的地位84

第三节 太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85

一、太学的教学内容及其特点86

二、太学的教学方法及其类型89

第四节 太学的学习制度与考试制度91

一、太学的学习制度91

二、太学的考试制度93

第五节 汉长安城私学的发展95

一、小学阶段——书馆95

二、专经阶段——经馆98

三、东汉私学的兴盛及其原因100

二、图书馆的创建103

一、社会教育的开展103

第六节 社会教育的开展与图书馆的创建103

三、汉长安城图书馆的学术地位104

第七节 对汉代西安教育有贡献的人物106

一、董仲舒106

二、扬雄109

三、刘向110

四、马融111

本章小结113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16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安教育的文化背景116

一、历史基础116

二、学校教育118

第二节 京兆官学的演变119

一、曹魏时期的京兆官学119

二、两晋时期的京兆官学120

三、北朝时期的京兆官学123

第三节 京兆私学的发展和兴盛124

一、著名学者任私学教师124

二、广泛的教学内容与生徒来源126

三、较大的发展规模127

第四节 家学与门第教育128

一、傅氏家族的敬德务实教育129

二、杜氏家族的伦理道德教育130

三、颜氏家族的经学与气节教育131

第五节 前秦、北魏的“汉化”政策与改革措施133

一、“汉化”政策的确立133

二、“汉化”的改革措施134

第六节 京兆地区的佛教及其教育138

一、佛教兴盛的原因138

二、佛教教育的特点139

第七节 魏晋时期京兆地区著名教育家——傅玄142

一、生平业绩142

二、教育活动与思想143

本章小结145

第六章 唐代的教育147

第一节 唐代西安教育的文化背景147

一、历史基础147

二、文教政策及其演变150

第二节 中央官学在长安的设置与类型152

一、儒学教育系统152

二、实科教育系统154

三、专业教育系统154

第三节 官学的管理制度及措施155

一、管理机构与人员156

二、生员入学资格156

三、教师管理制度156

四、学生管理制度157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157

一、书院教学158

第四节 长安私学的形式与内容158

二、聚徒讲学160

三、家学传授161

第五节 长安的科技教育与职业训练162

一、太史局中天文历法工作者的培养162

二、国子监的算学专业教育164

三、太医署的医药专业教育165

四、手工业作坊中艺徒的职业培训167

第六节 地方及乡村学校的普及169

一、州、县学的设立169

二、乡村学校的出现170

三、地方及乡村学校的教学内容171

四、地方与乡村学校发展的原因172

第七节 长安教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73

一、将自身的优秀文化传授给他国173

二、敏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175

第八节 科举制与长安地区的人才178

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178

二、科举制对长安地区教育与人才的影响180

第九节 对唐代长安教育有贡献的人物183

一、李世民183

二、张九龄185

三、韦述186

四、韩愈186

五、李翱188

本章小结189

第七章 北宋、金、元时期的教育191

第一节 北宋、金、元时期西安教育的文化背景191

一、历史基础191

二、文教政策193

一、官学发展沿革195

第二节 府、县学的设置与管理195

二、官学管理制度200

第三节 元代安西路的社学202

一、社学设置的原因202

二、社学设置状况与特点203

第四节 书院的形成与发展205

一、书院兴盛的原因205

二、书院的创建与教学特征207

三、书院的组织管理211

第五节 私学的特点与教学、教材212

一、私学的基本特点212

二、蒙学教学的内容及其经验213

三、蒙学教材的类别与编写215

第六节 蓝田《吕氏乡约》及其社会教育价值216

一、《吕氏乡约》的主要内容217

二、《吕氏乡约》的社会教育价值220

二、生平与教育活动221

第七节 宋、金、元时期西安地区著名的教育家——张载221

一、家世221

本章小结228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230

第一节 明清时期西安教育的文化背景230

一、历史基础230

二、文教政策231

第二节 西安府、县学的演变233

一、官学发展沿革233

二、官学管理体制236

三、官学课程内容237

四、官学生员管理238

五、学官考核制度239

第三节 西安社学的发展240

一、明代社学的设立240

三、清代的社学241

二、社学的教育内容241

第四节 西安书院的变革244

一、明代的西安书院244

二、清代的西安书院245

第五节 关中书院及其学风特点251

一、关中书院的沿革251

二、关中书院讲会制度及其特点253

三、关中书院后期状况260

第六节 西安私学及其形式和内容261

一、私学的层次与主要形式261

二、私学教学内容的发展264

第七节 明清西安地区著名教育家265

一、吕柟265

二、冯从吾268

三、王徵270

四、李颙275

五、贺瑞麟277

本章小结279

第九章 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282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近代教育的文化背景282

一、洋务运动与西安教育283

二、戊戌维新与西安教育284

三、清末“新政”与西安教育284

四、辛亥革命与西安教育285

五、民国政府与西安教育286

第二节 西安近代小学教育的创建287

一、清末西安小学教育的建设287

二、民国时期西安的小学教育288

三、社会名流与民众的捐资兴学293

第三节 西安近代中学教育的设立294

一、清末西安的中等教育294

二、民国时期西安的中等教育296

第四节 西安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生298

一、清末西安的高等教育300

二、民国时期西安的高等教育300

第五节 西安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302

一、清末西安的师范教育302

二、民国时期西安的师范教育302

第六节 西安近代职业教育的崛起304

一、清末西安的职业教育304

二、民国时期西安的职业教育305

第七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地区著名教育家307

一、刘古愚307

二、牛兆濂309

三、李仪祉311

结语316

主要参考文献324

后记3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