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转型中的中国企业 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转型中的中国企业 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9/34877352.jpg)
- 李培林等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09011854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40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转型中的中国企业 国有企业组织创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刘国光1
前言1
绪论 企业研究的视角1
第一节 对中国企业研究的经济社会学思考1
一、中国企业的非经济特征1
二、对象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差别5
第二节 对中国企业改革思路的重新考察8
一“放权让利”是否走到了尽头8
一“推向市场”和“走向市场”12
第三节 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设15
一、本书的分析框架及其逻辑线索15
二、理论假设之一:三只手的社会17
三、理论假设之二:结构一功能主导论20
四、理论假设之三:组织创新论22
第一章 企业行动:模式和变型25
第一节 企业的本质25
一、企业是一个历史概念25
二、企业是一种营利组织27
三、企业是一个经济细胞29
四、企业是一个社会单位31
第二节 企业行动模式33
一、企业的生产行动34
二、企业的交换行动35
三、企业的分配行动38
四、企业的社会行动40
一、企业消费行动的类型42
第三节 中国企业的特殊行动:消费42
二、企业消费行动的特点45
三、研究企业消费行动的意义47
第四节 企业行动模式的变型48
一、模式转换和模式变型49
二、模式变型的表现52
三、模式变型的成因分析54
第二章 企业功能系统:内在的约束框架57
第一节 企业功能系统57
一、国有企业的经济功能58
二、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62
三、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67
一、经济功能的合理性68
第二节 现有组织体制中的功能合理性68
二、社会功能的合理性70
三、政治功能的合理性74
第三节 结构性功能冲突75
一、企业的目标冲突76
二、企业的规范冲突79
三、企业的角色冲突81
第四节 功能的分解82
一、功能分解的必要性82
二、功能分解的途径84
第三章 企业组织:单位化大家庭87
第一节 组织也是一种资本87
一、什么是组织资本87
二、从“经济人”、“社会人”的角度考察组织资本89
三、从“管理人”、“文化人”的角度考察组织资本92
第二节 中国企业组织的基本特点:单位化95
一、企业的“行政”属性95
二、企业的功能泛化96
三、企业资源的非流动性97
四、企业成员利益的非阶层化99
第三节 作为权力系统的企业组织100
一、权力和权威101
二、权力系统分析的特点103
三、权力系统的运作及组织效率105
一、企业组织格局的变动108
第四节 转型中的中国企业组织108
二、国有企业组织管理体制的转变111
三、企业组织权力系统的变化114
第四章 企业运行机制:生与死的选择117
第一节 企业“效益”问题的困扰117
一、企业效益分析的“条件论”117
二、企业效益分析的“结构论”119
三、企业效益分析的“机制论”120
四、关于企业效益问题的综合分析122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特殊运行状态:双轨机制124
一、关于企业双轨运行机制的进一步界定124
二、企业双轨运行机制产生的宏观背景:经济转型期126
三、企业双轨运行机制下的摩擦和冲突129
一、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发展状况的比较131
第三节 企业运行机制的比较131
二、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机制外因素比较134
三、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机制比较137
第四节 企业活力的来源及其评价标准140
一、企业活力之谜140
二、国有企业活力的定性评价142
三、企业绩效的定量评价146
第一节 特殊的动力原则:利益均衡146
第五章 企业动力:激励和士气149
一、企业动力的递减149
二、精神激励的边界152
三、物质刺激的失效154
第二节 企业“偷闲”:内部成本外部化156
一、企业“寻租”行为157
二、企业违约现象158
三、制造劣质产品160
第三节 职工“士气”;满意度的函数162
一、职工“士气”的度量163
二、职工“土气”归因论166
第四节 经理行为的约束170
一、经理的作用170
二、经理的报酬171
三、经理市场的竞争173
第六章 企业制度化结构:企业转型的实体176
第一节 传统企业制度的功能目标177
一、传统企业组织的制度化角色178
二、传统企业制度的内容及特征180
三、传统制度安排的后果183
第二节 企业制度创新的功能目标185
一、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185
二、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187
第三节 利益格局重组:制度创新的深层难题193
一、制度选择与制度化193
二、制度创新的两种模式197
三、目前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难点201
四、制度创新的可行性选择204
第七章 企业与地方政府:地域经济圈中的互动207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企业组织的制度性联系208
一、产权系统中的归属关系209
二、行政系统中的隶属关系211
三、管理系统中的从属关系214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非对称性约束216
一、角色及功能的非对称性约束216
二、利益关系的非对称性约束218
三、地方政府对企业单向度约束的方式和后果219
第三节 地方政府经济作用的扩大221
一、地方政府经济作用扩大的主要表现222
二、地域经济圈的形成227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企业组织交易关系的发展及其协调230
一、交易关系的形成230
二、交易关系的契合点及其表现234
三、交易关系的协调和规范化238
第一节 国家直接干预模式243
第八章 看得见的手:国家干预243
一、国家直接干预模式的特点244
二、国家直接干预模式的形成原因246
第二节 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的混合模式250
一、混合干预模式的特征250
二、过渡性混合模式存在的合理性255
第三节 有效的干预模式259
一、有效干预是一种间接干预260
二、有效干预以充满活力的企业为基础261
三、有效干预以有利于市场发挥作用为前提262
四、有效干预是对市场调节的补缺263
第四节 国家干预和制度创新267
一、制度创新267
二、利益和代价272
第九章 母爱主义:企业的保护伞283
第一节 母爱类型283
一、母爱主义与父爱主义283
二、母爱的型式和偏好程度284
三、对大中型企业的偏爱287
第二节 母爱“理性”和“非理性”288
一、企业偏好288
二、灰色责任290
三、社会成本291
四、所有者利益292
第三节 母爱主义的功能和限度293
一、母爱的负功能294
二、母爱的正功能298
三、母爱的合理限度299
第十章 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303
第一节 国家干预的误区303
一、国家干预的负功能304
二、政府的有限理性和有限能力310
第二节 不完善的市场315
一、价格扭曲315
二、非均衡市场318
三、不完全竞争321
第三节 市场培育324
一、两类非均衡325
二、由第一类非均衡过渡到第二类非均衡329
一、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334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概念界定334
第十一章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334
二、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336
三、社会转型是一个数量关系的分析概念337
第二节 中国目前社会结构的变动趋势342
一、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342
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44
三、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346
四、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347
五、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350
六、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352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354
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步进行354
二、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启动356
三、城市化过程的双向运动359
四、转型进程中的非平衡状态361
第四节 结构转型的力量所在363
一、结构转型形成的不可逆趋势363
二、结构转型造成的变革压力366
三、结构转型对中国的特殊意义368
第十二章 组织创新:未来的挑战371
第一节 组织创新的诱导因素371
一、组织资本对组织创新的诱导性372
二、功能分化对组织创新的诱导性373
三、竞争压力对组织创新的诱导性376
一、组织创新的力量378
第二节 组织创新的力量及其利益协调378
二、组织创新的目标和途径382
三、组织创新中的利益协调384
第三节 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388
一、界定产权的重点突破方案389
二、完善市场体系的全面推进方案391
三、改革制度化结构的循序渐进方案394
第四节 简短的结语:可能的未来396
一、国有企业:从制度创新走向技术创新396
二、乡镇企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397
三、企业目标:从追求产值走向追求效益397
四、企业产权:从单一制走向混合制397
五、企业竞争:从国内竞争走向国际竞争398
六、企业发展的主流:从第二产业走向第三产业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