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比较宪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比较宪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5066795.jpg)
- 王世杰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1711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宪法-比较法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比较宪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绪论3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3
第一节 宪法的特性3
一 形式上之特性3
二 实质上之特性4
第二节 宪法的种类8
一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8
二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10
三 民造宪法、协定宪法与钦定宪法13
第三节 宪法观念的沿革16
一 希腊罗马时代17
二 欧洲中世纪时代18
三 自欧洲宗教革命至美法革命时代18
四 18世纪美法革命时代21
五 19世纪以来之变迁23
第二章 国家的概念25
第一节 国家的名称26
第二节 国家的要素27
第三节 主权问题30
第一目 主权的限制问题31
一 事实上之限制32
二 道理上之限制32
三 法律上之无限性37
第二目 主权的分割问题39
第三目 主权的所在41
一 法律上主权之所在41
二 政治主权说41
三 国民主权说43
第四节 国家的起源与根据46
一 神意说47
二 契约说47
三 强力说52
四 结论53
第二编 个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61
第一章 个人的基本权利61
第一节 消极的基本权利——个人自由62
第一目 个人自由说的由来与论据62
一 个人自由说的由来62
二 个人自由说的论据63
第二目 个人自由的范围与种类66
一 个人自由的范围66
二 个人自由的种类67
第三目 人民平等的原则67
一 人民平等的意义67
二 人民平等之论据及其批评70
第四目 人身自由71
一 人身自由的意义71
二 人身自由的保障73
第五目 居住及迁徙自由75
一 居住自由75
二 迁徙自由76
第六目 工作自由77
一 工作自由的意义77
二 工作自由的范围78
第七目 财产自由82
一 财产自由的意义82
二 财产自由的范围84
第八目 信教自由87
一 信教自由的意义87
二 信教自由的范围88
第九目 意见自由91
一 意见自由的意义91
二 意见自由的种类92
三 刊行自由92
四 教授与学习自由102
五 请愿权103
六 书信秘密自由104
第十目 集会自由105
一 集会自由的意义105
二 集会自由的范围106
第十一目 结社自由108
一 结社自由的意义108
二 结社自由的范围110
第十二目 个人自由与戒严114
一 戒严与法国法114
二 戒严与德奥诸国法律116
三 戒严与英国法117
四 戒严与美国宪法119
五 戒严与吾国法律119
第二节 积极的基本权利120
第二章 人民的基本义务123
第三编 公民团体129
第一章 公民选举权129
第一节 选举权的性质129
一 选举权为国民的固有权利说129
二 选举权为社会职务说130
三 选举权兼具权利与职务两性说130
第二节 选举团体的组成131
第一目 限制选权与选权普及131
一 限制选权与选权普及的区别131
二 限制选权与选权普及的理论133
三 女子选举权及被选举权问题134
四 民国元年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中之选举权资格140
第二目 地域代表与职业代表141
一 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之别141
二 职业代表制之一般理论与批评141
三 职业代表制的诸种形式147
第三节 选举区划149
一 大选举区制与单选举区制149
二 大选举区制与单选举区制的理论150
第四节 选民权利的范围150
第一目 复数选权与选权平等150
一 复数选权与选权平等的区别150
二 复数选权制的批评152
第二目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153
一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区别153
二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理论153
第三目 多数选举与比例选举154
一 多数选举与比例选举之别154
二 比例选举制之诸种形式155
三 比例选举制的理论168
第四目 强制投票170
一 强制投票制的意义及其形式170
二 强制投票制的理论170
第五节 选举程序172
第一目 秘密投票172
第二目 选举舞弊与选举诉讼173
一 选举舞弊173
二 选举诉讼175
第二章 公民直接造法权177
第一节 复决权177
一 复决的意义及其形式177
二 复决制的理论180
第二节 创制权183
一 创制的意义及其形式183
二 创制制的理论185
第三章 公民的直接罢免权186
一 直接罢免的意义及其形式186
二 直接罢免制的理论187
第四编 国家机关及其职权191
第一章 议会191
第一节 议会的性质与渊源191
第一目 议会的性质191
一 委托说191
二 代表说192
三 国家机关说194
四 诸说之批评194
第二目 议会制度的渊源196
一 议会制度的诞生196
二 英格兰议会制度的沿革196
第二节 议会的组成200
第一目 两院制的起源200
第二目 两院制与一院制的理论201
一 主张两院制者之理论201
二 主张一院制者之理论202
第三目 两院的组成问题203
一 第一院的组成204
二 第二院的组成208
第三节 议会的职权213
第一目 两院职权的分配213
第二目 议会的立法权216
第一款 立法权的意义216
第二款 立法程序218
一 法律案之提出219
二 法律案之讨议219
三 两院之协议221
第三目 议会的监督权222
一 质问权222
二 审查权223
三 受理请愿权224
四 建议权224
五 弹劾权225
六 不信任投票权228
七 设立议会委员会之权229
第四目 议会的财政权229
一 预算案230
二 决算案232
第四节 议员的特殊保障232
一 议员言论的保障233
二 议员人身的保障233
第二章 行政机关236
第一节 行政机关的组成236
第一目 行政合议制237
一 行政合议制的意义237
二 行政合议制的理论237
三 行政合议制的实例239
第二目 行政元首与国务员245
第一款 行政元首245
一 行政元首的产生245
二 行政元首的任期249
三 行政元首的缺职250
第二款 元首与国务员的关系252
一 总统制252
二 责任内阁制254
第三款 国务会议258
一 国务会议的组成258
二 国务会议与元首259
三 国务会议的职权260
第四款 国务总理与国务员261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职权262
第一目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262
一 瑞士制262
二 总统制263
三 责任内阁制264
四 诸制之批评265
第二目 行政机关的职权267
第一款 关于执行法律之权267
一 公布法律权267
二 颁发命令权269
第二款 关于制定法律之权270
一 法律提案权270
二 要求复议权270
第三款 任免权272
一 国务员的任免273
二 一般官吏的任免273
第四款 海陆军权274
第五款 外务权275
一 使节权275
二 缔约权276
三 宣战权278
第六款 颁给荣誉权279
第七款 赦免权280
一 赦免权的意义280
二 关于赦免权之理论281
第八款 关于议会集会开会停会闭会及解散之权283
一 议会之集会开会停会及闭会283
二 议会的解散286
第三章 法院290
第一节 法院职务的性质290
第二节 法院的独立291
一 法官的任用292
二 法官的保障293
三 法院独立之其他条件295
第三节 法院司法权的范围296
第一目 宪法解释权296
一 何谓违宪296
二 “否认”与“撤销”之别297
三 法院应否有否认或撤销违宪的法律之权299
第二目 行政诉讼裁判权303
一 行政诉讼的意义303
二 英美制与欧洲大陆制304
第四章 联邦制度306
第一节 联邦制的特性306
第一目 联邦制与邦联制的差别307
第二目 联邦制与单一制的差别311
第二节 联邦制的派别314
第一目 美制与坎拿大制的差别314
第二目 美制与欧洲大陆制的差别316
第五编 宪法的修改321
第一章 宪法的修改321
第一节 宪法的固定性321
一 契约与法律321
二 宪法修改的限制322
第二节 宪法修改的程序325
第一目 提案程序326
一 提案权326
二 原则之决定327
三 草案之决定328
第二目 议决程序328
一 由议会议决328
二 由特别制宪会议议决329
三 由地方团体复决330
四 由公民复决330
第三目 公布程序331
第二章 中国制宪问题的经过335
第一节 清季之预备立宪335
一 立宪运动335
二 清廷之措施338
第二节 辛亥革命迄国会成立345
一 辛亥十月十三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345
二 元年三月十一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48
三 关于制宪机关之法律350
第三节 国会成立迄国会解散351
一 国会之政党351
二 宪法起草委员会之组织与程序352
三 二年十月四日《大总统选举法》353
四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之完成355
五 袁氏干预制宪暨国会解散356
第四节 国会解散迄袁氏殂落358
一 民国三年五月一日《中华民国约法》358
二 民国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及其他360
三 君宪运动之失败361
第五节 国会恢复迄宣统复辟362
一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之续议362
二 国会解散与复辟367
第六节 西南护法迄国会二次恢复369
一 西南国会之议宪369
二 《国会组织法》及参众两院选举法之修改370
三 省宪运动371
第七节 国会二次恢复迄临时执政制消灭374
一 民国十二年十月十日《中华民国宪法》374
二 民国十四年《国民代表会议条例》与《中华民国宪法案》378
第八节 国民革命迄中国统一379
一 宪法问题与国民党的主张380
二 《国民政府组织法》的变迁384
附录389
参考书籍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