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吴文化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吴文化概论
  • 吴恩培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10433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吴文化-概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吴文化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吴文化的诞生1

第一节 吴文化的源头之一:吴文化诞生前的江南土著文化2

一、旧石器时代的江南土著文化——江南原始人类遗址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2

(一)南京猿人的发现3

(二)三山岛旧石器地点的发现4

二、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氏族聚落及其文明递进5

(一)马家浜文化类型遗址6

(二)崧泽文化类型遗址7

(三)良渚文化类型遗址8

第二节 吴文化的源头之二: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10

一、关于周族部落11

二、周族部落在黄帝世系中的位置13

三、黄帝世系的文化意义13

第三节 吴文化的诞生及早期吴文化的特点15

一、泰伯南奔与勾吴立国——吴文化的诞生15

二、早期吴文化的特点17

(一)特点之一:文化的包容性17

(二)特点之二:在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这两种文明形式的冲突与融汇中徘徊19

第二章 吴文化与“长三角”主体文化26

第一节 关于“长三角”27

一、“长三角”:内涵相异的地理学概念和地域概念27

(一)“长三角”与“15+1”28

(二)“泛长三角”与“3+2”29

二、中国古代的“长三角”地区及其概念29

(一)江东29

(二)江左30

(三)江南30

三、经济研究语境下的江南与“长三角”32

第二节 “长三角”主体文化——吴、越文化34

一、春秋时期,关于吴、越文化的文献记载34

(一)吴、越入春秋(前601年)以前34

(二)吴、越入春秋之年(前601年)及其后兼及吴、越国家关系的流变37

二、早期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吴、越文化的异同比较40

(一)关于“吴为周后”41

(二)关于“越为禹后”41

(三)春秋时期,吴、越文化的比较及其交融46

第三章 吴文化与苏南诸市及上海49

第一节 南京49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49

二、历史上南京与吴文化的关系50

(一)吴、楚“衡山”之战50

(二)冶城山和冶城阁51

(三)春秋属吴52

(四)“吴京”与三吴之一52

第二节 镇江53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53

二、历史上镇江与吴文化的关系54

(一)从吴王墓葬的考古发现看镇江与春秋时期吴国的关系54

(二)楚尾吴头55

第三节 常州55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55

二、历史上常州与吴文化的关系56

第四节 无锡57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57

二、历史上无锡与吴文化的关系59

第五节 苏州60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60

(一)吴县、吴郡、吴州等:苏州历史沿革中的官方正式名称与“吴”的关系60

(二)姑苏、吴门、吴中、吴下等:苏州历代出现的别称、代称等非官方正式名称与“吴”的关系62

二、历史上苏州与吴文化的关系64

第四节 吴文化与上海65

一、上海继起为近代江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之后,吴文化的特点在上海得以充分发扬65

(一)人文传统68

(二)重商传统69

二、上海与“吴”的关系71

(一)春秋属吴,后属越71

(二)“申”与战国时封于吴地的楚春申君黄歇71

(三)“吴淞江”与“吴淞”:历史烙上的吴文化烙印72

(四)吴地文献记载的“沪”与“沪渎”73

第四章 吴地的社会生活与科技75

第一节 吴地的农耕蚕桑75

一、吴地农耕蚕桑的发展脉络及特点76

(一)远古时期76

(二)西周至春秋时期77

(三)魏晋六朝时期77

(四)唐宋时期78

(五)元明清时期80

二、吴地稻作蚕桑与当地民间生产习俗82

第二节 吴地的工商业86

一、吴地发达的古代工商业86

二、鼎盛的明清吴地工商业89

三、吴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96

第三节 吴地的科技97

一、吴地早期文明的科技曙光97

二、汉至南北朝吴地科技的演进99

三、唐宋元明传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102

四、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吴地科技的融合105

五、清末民初近代科技的诞生108

第五章 吴地的教育与科考111

第一节 吴地的教育111

一、吴地教育概述111

二、吴地的府学115

三、吴地的书院118

(一)吴地书院的发展118

(二)吴地著名书院122

四、吴地的学堂125

第二节 吴地的科考128

一、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128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沿革128

(二)明清科举考试试程132

二、江南贡院与吴地的科举考试134

三、吴地的科考状元135

四、吴地科考兴盛的原因及其对今天的影响137

第六章 吴地的学术140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141

一、春秋战国141

(一)儒家的发源与传播141

(二)道家学说的传播142

(三)军事理论142

二、两汉经学在吴地的流传14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144

一、经学与哲学144

二、小学145

三、史学145

第三节 隋唐宋元时期147

一、隋唐时期148

(一)经学148

(二)史学148

二、宋元时期149

(一)经学149

(二)史学150

第四节 明清时期151

一、经学与哲学151

(一)泰州学派与东林复社151

(二)顾炎武的哲学思想与经学成就152

(三)吴派经学153

(四)扬州学派154

(五)清代吴地宋学155

(六)公羊学派156

二、明清史学157

(一)明代史学157

(二)清代史学157

(三)洪亮吉的人口思想160

第五节 近代吴地学术161

一、改良思想的策源地之一161

(一)龚自珍162

(二)冯桂芬162

(三)王韬162

(四)薛福成163

(五)马建忠163

二、近代朴学的发展164

三、文史研究的拓创165

四、新文化运动与吴地166

第七章 吴地的刻书与藏书168

第一节 吴地的刻书及其特点168

一、唐、五代169

二、两宋169

三、元代171

四、明代171

五、清代及民国时期172

第二节 吴地的藏书及其特点173

一、吴地藏书概说173

二、吴地藏书的特点174

(一)数量多174

(二)历史长174

(三)质量高175

(四)影响大175

三、吴地藏书家的特点176

(一)藏书家多博学多艺176

(二)藏书家好宋元刻本和抄本177

(三)藏书家藏书观念多重开放178

第三节 吴地藏书风气炽盛的文化原因180

第四节 吴地的藏书大家181

一、赵用贤父子及其脉望馆藏书182

二、钱谦益及其绛云楼藏书183

三、钱曾及其也是园藏书184

四、毛晋及其汲古阁藏书185

五、黄丕烈及其士礼居藏书187

六、张金吾及其爱日精庐藏书188

七、陈揆及其稽瑞楼藏书189

八、叶昌炽藏书189

九、常熟翁氏藏书190

第五节 吴地清末著名藏书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191

第八章 吴地的文学195

第一节 汉魏六朝的吴地文学195

一、概述195

二、名家名作197

(一)陆机:开创文学新风气197

(二)刘勰:杰出的文学理论家198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吴地文学200

一、概述200

二、名家名作203

(一)李绅:悯农诗千古传诵203

(二)李煜:一江春水诉哀愁204

(三)范成大:谱写田园诗歌新乐章206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吴地文学207

一、概述207

二、名家名作210

(一)高启:追求自由写诗篇210

(二)归有光:家庭散文见真情212

(三)冯梦龙:通俗文学的巨匠213

(四)吴伟业:梅村一卷足风流215

(五)赵翼:标新立异领风骚216

第四节 近代的吴地文学217

一、概述217

二、名家名作218

(一)李宝嘉:谴责小说的鼻祖218

(二)曾朴:谴责小说的高手219

第九章 吴地的戏曲221

第一节 昆曲——百戏奶姆221

一、历史沿革222

二、艺术特点225

第二节 锡剧——太湖一枝梅227

一、锡剧的起源和衍变228

二、锡剧的代表剧目231

第三节 苏州评弹——中国最美的声音233

一、苏州评弹的称谓及其由来233

二、苏州评弹的演出形式和艺术特征234

三、苏州评弹艺术流派238

第十章 吴地的书画艺术与工艺美术240

第一节 吴地的绘画艺术240

一、吴地绘画的历史沿革240

(一)酝酿准备期(汉代—宋代)241

(二)历史高峰期(元—明代中期)242

(三)传承发展期(明代后期—清代)244

二、吴地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246

(一)文人气息的隐逸风格246

(二)传统与创新的结合248

(三)注重人品、文品与画品的统一249

三、吴地绘画名家名作250

(一)顾恺之250

(二)顾闳中251

(三)黄公望251

(四)倪瓒252

(五)沈周252

(六)文徵明253

(七)唐寅254

(八)仇英254

(九)董其昌255

(十)王翚255

(十一)恽格255

(十二)龚贤256

第二节 吴地的书法、篆刻艺术256

一、吴地书法艺术发展概况257

(一)第一次高潮(汉—魏晋南北朝)257

(二)第二次高潮(唐宋时期)258

(三)第三次高潮(明代)259

(四)第四次高潮(清代)260

二、吴地篆刻艺术发展概况261

(一)秦、汉时期262

(二)唐、宋、元时期262

(三)明代262

(四)清代263

三、吴地书法篆刻名家名作264

(一)陆机与《平复帖》264

(二)陶弘景与《瘗鹤铭》264

(三)“颠狂草圣”张旭264

(四)“超逸绝尘”的米芾265

(五)“日费千纸”的宋克265

(六)吴中才子祝枝山266

(七)印家之祖文彭266

(八)碑学先锋郑簠267

第三节 吴地的工艺美术267

一、桃花坞木版年画267

二、苏州刺绣269

三、南京云锦269

四、苏州宋锦270

五、苏州缂丝271

六、宜兴紫砂陶器271

七、吴地泥塑273

八、常州梳篦274

九、其他工艺美术行业275

第十一章 吴地的园林和景观277

第一节 吴地园林、景观概说277

一、金陵王气:南京园林、景观的皇家气派278

(一)玄武湖279

(二)明孝陵及“阳山碑材”279

(三)瞻园280

(四)中山陵280

二、碧山云水:镇江园林、景观的“城市山林”风格281

(一)南山风景区282

(二)沿江耸峙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283

三、隐隐瑶笙:常州园林、景观的延陵古风气象285

(一)圩墩古文化遗址与圩墩公园285

(二)淹城286

(三)红梅公园、红梅阁和文笔塔286

四、晴红烟绿:无锡园林、景观以太湖为背景的风姿绰影287

(一)鼋头渚与“包孕吴越”石刻288

(二)蠡园288

(三)梅园289

第二节 吴地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古典园林289

一、苏州古典园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290

二、写意山水艺术思想——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和特征292

三、天人合一——理想的人居环境293

四、苏州古典园林的社会文化内涵296

五、造园艺术的典范及园林理论研究的范本298

第三节 吴地园林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300

一、春秋时期,吴地园林的发韧300

(一)春秋时期,以夏驾湖、姑苏台为例证的吴地王家园林的出现300

(二)春秋时期吴地王家园林出现的文化背景301

二、魏晋时期,吴地园林的定型302

(一)魏晋时期,以辟疆园为例证的吴地私家园林的定型302

(二)魏晋时期吴地文化的转型及私家园林出现的文化背景303

三、宋元时期,吴地园林的成熟304

(一)宋元时期,以沧浪亭、狮子林为例证的吴地园林的成熟304

(二)宋元时期,吴地园林走向成熟的文化背景305

四、明清时期,吴地园林的兴盛307

(一)明清时期,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为例证的吴地园林的兴盛307

(二)明清时期,吴地(苏州)园林兴盛的文化背景309

第十二章 吴地的宗教315

第一节 吴地的道教315

一、道教的特点及其产生与发展315

二、道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神仙316

三、吴地的原始宗教和早期道教317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吴地道教318

五、隋唐以后的吴地道教321

第二节 吴地的佛教322

一、佛教的产生、初传中土及其发展322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书323

三、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吴地佛教325

四、隋唐时期的吴地佛教328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吴地佛教329

第十三章 吴地的方言332

第一节 吴地方言概说332

一、吴地方言历史332

(一)历史回顾332

(二)吴语文学334

二、吴地方言现状335

(一)吴语的总体情况335

(二)江淮方言的总体特点336

第二节 吴语336

一、语音337

(一)共同特点337

(二)内部差别340

(三)苏州话示例341

二、词语语法343

(一)共同特点343

(二)内部差别348

(三)各地特有词语349

第三节 江淮方言351

一、语音351

(一)共同特点351

(二)内部差别352

(三)镇江话示例353

二、词语语法353

(一)共同特点353

(二)镇江话词语355

(三)南京话词语356

第十四章 吴地的民俗358

第一节 生活习俗359

一、生活习俗的涵义359

二、吴地生活习俗的特点359

(一)饮食359

(二)服饰363

(三)居住365

(四)交通366

第二节 礼仪习俗367

一、礼仪习俗的涵义367

二、吴地礼仪习俗的内容368

(一)婚嫁礼俗368

(二)生育礼俗369

(三)寿庆礼俗371

(四)丧葬礼俗371

第三节 岁时习俗372

一、岁时习俗的涵义372

二、吴地主要的岁时习俗373

(一)春节373

(二)立春375

(三)元宵节376

(四)清明节377

(五)立夏378

(六)端午节378

(七)六月六379

(八)七夕380

(九)七月三十日381

(十)中秋节381

(十一)重阳节382

(十二)冬至382

(十三)送灶383

(十四)除夕383

参考文献385

后记389

撰稿人员情况397

编后记3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