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崛起于渤海湾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高淑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863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河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崛起于渤海湾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3
一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概述3
二 规划原则及分析方法5
三 开发区产业经济改革规划框架7
四 开发区发展思路9
五 开发区基本发展规划10
六 临港开发区发展战略及主要方向13
第二部分 战略定位17
第一章 临港开发区的比较优势17
一 开发区的基本情况17
(一)所在地(沧州)自然资源禀赋18
(二)临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20
(三)开发区工业战略重心东移22
二 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25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25
(二)沿海临港优势29
(三)土地优势32
(四)便捷的交通优势33
(五)产业资源优势37
(六)基础配套设施优势39
(七)生态宜居旅游优势40
第二章 迎来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机遇42
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机遇:《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42
(一)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必然42
(二)临港开发区的升级打响了前奏44
二 从国际战略出发:21世纪是海洋世纪45
(一)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东桥头堡”47
(二)“一堡两线”的“黄金走廊”48
(三)我国沿海开放合作的新高地49
(四)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着力点”51
三 三大经济圈视野下区位机遇53
(一)三大经济圈的重要地位53
(二)京津冀在三大经济圈中的后发优势64
四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机遇68
(一)首都经济圈(京三角)发展的影响69
(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背景71
(三)曹妃甸港口建设和首钢搬迁背景72
(四)建设成为“两环地区”的“四个基地”74
五 渤海新区发展的新机遇76
(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担当者77
(二)京津冀经济互补与联合的必然趋势80
(三)与京津共同构筑“T”字形区域空间结构81
(四)京沧经济的互补性81
第三章 开发区的战略定位85
一 建设经济强省的增长极85
(一)河北省经济的独特性85
(二)河北省经济腾飞的增长极91
二 河北沿海地区临港产业的驱动机94
(一)秦唐沧“一带三组”发展状况对比分析94
(二)秦唐沧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96
(三)秦唐沧三市未来应采取的措施98
三 晋升河北经济核心城市的助推器99
(一)河北省建设经济双核城市的必然性100
(二)双核之一:省会石家庄101
(三)沧州晋升“双核”的条件与优势104
四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105
(一)区域经济辐射作用分析105
(二)“东出西联”战略的前沿阵地110
(三)从“南厢”到“隆起带”111
五 拉动冀中南经济的龙头113
(一)冀中南经济的巨大潜力113
(二)黄骅港对冀中南至关重要115
(三)冀中南重化工产业东移的承接地116
六 “海上沧州”的“发力点”118
(一)从世界版图划分看“海上沧州”118
(二)加速迈向“海洋经济”的沧州119
(三)沧州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123
七 国家循环经济的示范区124
(一)循环经济的“领跑者”125
(二)沧州市化工产业的“发动机”128
(三)构建绿色产业体系130
(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134
第三部分 SWOT分析139
第四章 临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139
一 后发优势的理论及特征139
(一)后发优势理论内涵140
(二)后发优势的一般特征142
二 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147
(一)区域空间溢出效应显著147
(二)生产用地后发优势明显152
(三)产业布局后发优势显著153
(四)劳动力利用优势157
(五)自然资源禀赋优势159
(六)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162
(七)已形成的示范效应优势165
第五章 客观认识产业转移的时代机遇167
一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167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167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172
(三)中国承接国际产业的三个阶段175
(四)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与启示177
二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契机181
(一)中国境内的产业区域转移182
(二)沧州作为产业承接地的优势所在184
三 加入国内外产业分工 建设邻海经济区190
(一)积极融入国内外产业分工190
(二)建设国际级的邻海经济区192
第六章 产业承接地的“后发劣势”194
一 后发劣势理论及一般表现194
(一)政策优惠逐渐弱化195
(二)指导原则新变化197
(三)投资环境挑战198
(四)传统发展模式挑战199
二 开发区的后发劣势的影响因素201
(一)国际大环境的客观制约201
(二)发展目标多元化困境202
(三)思想观念桎梏204
三 警惕产业承接的“后发陷阱”205
(一)市场扩张周期加速变短、产业边际收益衰减205
(二)低端产业的相对落后性208
(三)衰退产业的再转移困境209
(四)资源破坏的恶性循环210
(五)本土(地)工业化问题213
(六)产业再转移的“空心化”213
四 摆脱“后发陷阱”的建议216
(一)借后发优势跨越式承接216
(二)借时代机遇,调整产业结构218
(三)宝钢案例的启示223
第七章 国内外开发区经验借鉴225
一 国外开发区的经验225
(一)美国硅谷225
(二)德国路德维希港化工园区228
(三)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230
二 国内开发区经验232
(一)苏州工业园区232
(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34
(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37
第四部分 三件大事 全面布局243
第八章 “建设大港口战略”——以港口为依托“产业兴港”243
一 黄骅现代化“大港口”的基本定位243
(一)对接和承载“五大发展战略”的使命243
(二)“以港兴业”的战略意义245
二 黄骅港的SWOT分析249
(一)黄骅港的优势249
(二)黄骅港的不利因素255
(三)其他地区发展港口的经验260
三 黄骅港与开发区的“港城关系”261
(一)我国产业结构对港口的影响261
(二)“港—城”关系演进的递进性262
(三)港城关系演变对开发区的启示266
(四)黄骅港应与开发区“相得益彰”267
四 以产业兴港 建设大港口战略270
(一)“港为城用”——优化黄骅港的服务水平270
(二)“以业兴港”,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275
(三)依托开发区:建设成渤海新区的发展核心281
第九章 “聚集大产业战略”287
一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大产业的基础287
(一)土地及环境容量优势287
(二)产业资源优势288
(三)产业基础配套优势289
(四)地理区位优势290
二 沧州步入“大工业时代”的历史必然291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挑战292
(二)河北省实施产业发展东移的战略选择293
(三)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295
(四)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297
三 开发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98
(一)工业结构单一,化工产业比重畸高298
(二)支柱产业规模较弱,技术层次低299
(三)化工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仍需完善300
(四)农、渔产业化程度低,产品层次低300
(五)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受到制约300
(六)城市支撑功能不足301
(七)淡水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302
(八)企业经济外向型程度低302
四 聚集大产业的基本思路303
(一)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条:做精做强304
(二)培育替代产业:做大做好312
(三)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高端占位新兴产业317
(四)现代大农业:打造特色330
五 聚集大产业的途径341
(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342
(二)以产业集群观念统领园区发展343
(三)项目带动战略345
(四)促进产业链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347
(五)借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投资348
(六)“走出去”,外联式发展350
(七)建立产业自由贸易特区351
(八)“沧黄”保税区的政策诉求352
第十章 “发展大城市战略”356
一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357
(一)城市化与都市圈357
(二)城市化与“产业布局”360
(三)现代城市功能的转变362
(四)城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364
二 依托开发区推动城市化建设365
(一)推进沧州的城市化进程366
(二)“产业—港口—城市”一体化发展380
(三)以生态良好的宜居区,提升对外吸引力383
(四)依托开发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387
二 借京津便利 拓展城市功能391
(一)积极主动融入“京津1小时都市圈”391
(二)对接京津,乐享“同城效应”393
(三)发挥双向辐射作用396
三 “产业强市”:大力发展助推城市化的相关产业398
(一)树立“以业控人”的观念398
(二)从“创造就业岗位”着眼的“兴市产业”401
(三)以产业助推城市的合理布局410
四 发展教育产业 提升城市化水平411
(一)教育对城市化的意义412
(二)借开发区优势,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415
第五部分 政策建议421
第十一章 全面谋略 科学实施421
一 “优先”发展大城市:城市经济是开发区的方向421
(一)“宜居乐居”本身是产业422
(二)人力资本的质和量决定城市经济的未来426
二 “借城市化”聚集“大产业”430
(一)借城市化推动工业园区产业升级430
(二)城市化促进产业布局的承接与新创432
(三)城市化聚集高端人才以成就大产业433
(四)城市化吸引人才,建一流创业队伍435
(五)生态宜居,打造科技兴区创业平台436
(六)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437
三 “顺势”建成大港口:港依城建,城兴港兴438
(一)港口繁荣必须依托产业发展439
(二)建设大港口,拓展港口功能439
四 依托开发区,实现产业强市440
第十二章 转变观念 思想创新442
一 认清优势 坚定信心442
(一)国家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与实质性利好442
(二)面对新的转折点,沧州如何借势443
(三)有效释放沧州区位、资源优势,后来居上444
(四)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做好政府服务445
二 科学策划 高端起步446
(一)立足多层次全方位发展446
(二)以产业为核心,打造成临港产业的驱动机447
三 正视差距 攻坚克难449
(一)错位发展,打破困境449
(二)强化品牌意识453
(三)三块金字招牌是最重要的资源461
(四)政府助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66
四 保障临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467
五 加快临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创新点469
六 辩证处理开发区建设中的各种关系470
(一)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470
(二)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472
(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74
附录 崛起渤海湾475
后记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