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解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解析
  • 张家声,高祥林,黄雄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4447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地震构造-亚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的地质构造和动力学条件1

1.1 中国-蒙古大陆地震构造及全球地壳运动背景1

1.1.1 中蒙大陆构造区1

1.1.2 构造区内部的区块、条块和地块1

1.1.3 中蒙西部大三角形地震构造区4

1.1.4 中蒙东部挤压型与伸展型大陆边缘地区4

1.1.5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发生在GPS矢量场中左旋剪切最高值区段5

1.1.6 全球GPS矢量场显示了北-南半球间的不协调运动6

1.2 亚洲大地构造及板内地震的动力学模型7

1.2.1 亚洲大地构造格局与变形特征7

1.2.2 板内地震构造12

1.3 亚欧大陆的地貌构造24

1.3.1 引言24

1.3.2 欧亚的新构造24

1.3.3 年轻的造山带26

1.3.4 复活造山带27

1.3.5 大陆裂谷30

1.3.6 裂谷与穹窿-块体造山带31

1.3.7 地台地区32

1.3.8 地球动力系统32

1.3.9 地貌构造与地质灾害35

1.3.10 结论35

1.4 亚欧大陆中新生代构造变动与油气聚集36

1.4.1 亚欧大陆构造格局及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37

1.4.2 中、新生代构造旋回与油气成藏42

1.4.3 中新生代构造变动与油气重聚45

1.4.4 主要结论56

1.5 欧亚大陆重力异常反演及天山-贝加尔构造带59

1.5.1 矛盾的现象与观点60

1.5.2 地震活动性63

1.5.3 重力场与上地幔密度结构66

1.5.4 上地幔的速度结构70

1.5.5 讨论72

1.5.6 结论75

1.6 中国大陆航磁异常特征及其构造解释76

1.6.1 概述76

1.6.2 航磁异常的数据处理77

1.6.3 磁性岩石学和航磁异常79

1.6.4 区域和线性航磁异常的性质和构造分析84

1.6.5 中-新生代盆-山联系和主要盆地基底构造的航磁异常解释90

1.6.6 结论和讨论97

1.7 亚洲大陆地震构造的板块动力环境99

1.7.1 亚洲西南部陆-陆会聚边界101

1.7.2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洋陆会聚边界103

1.7.3 天山-贝加尔陆内构造边界104

第2章 遥感数据和活动断层解译111

2.1 遥感资料收集和遥感图像预处理111

2.2 地质资料收集112

2.3 活动断裂构造特征增强处理与判读标志研究112

2.3.1 活动断裂构造特征增强处理113

2.3.2 活动断裂遥感判断标志113

2.4 活动断裂构造的提取和野外地质调查检验119

2.4.1 岷江活动断裂遥感解译120

2.4.2 玉树活动断裂与2010年玉树7.1 级地震破裂遥感解译126

2.4.3 野外地质调查检验138

2.5 活动断裂构造遥感解译图编制138

2.6 区域构造活动性与区域动力学环境研究141

第3章 亚洲中部地震活动144

3.1 大三角地震区地震目录和完整性分析144

3.1.1 编制大三角地震目录144

3.1.2 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144

3.2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148

3.2.1 概述148

3.2.2 构造应力场反演方法149

3.2.3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及哈佛全球矩张量解数据149

3.2.4 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152

3.2.5 结论155

3.3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156

3.3.1 概述156

3.3.2 资料157

3.3.3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 级以上浅源成组地震活动的时空迁移图像159

3.3.4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 级以上浅源地震活动的时间过程160

3.3.5 成组地震活动迁移过程的力学机制分析161

3.3.6 结论162

3.4 汶川8.0级大地震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异常低的比较讨论163

3.4.1 资料和分析163

3.4.2 东亚大三角地震区陆内逆冲型大地震孕震断层滑动速率和震级的关系166

3.4.3 结果和讨论168

3.5 南北地震带8级大地震对比研究170

3.5.1 1654年天水8级地震171

3.5.2 1739年平罗银川地震172

3.5.3 1833年嵩明8级地震174

3.5.4 1879年武都8级地震174

3.5.5 1920年海原8 1/2级地震177

3.5.6 1927年古浪地震177

3.5.7 汶川地震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179

3.6 大三角地震区活动地块地震活动参数及其力学含义181

3.6.1 活动地块边界带预期的最大震级M1的力学含义分析181

3.6.2 活动地块边界带滑动速率和地震应变年释放率的统计关系183

3.7 拉萨和羌塘地块地震活动和热前兆现象及其机理研究185

3.7.1 地震活动185

3.7.2 强地震前的热异常186

3.7.3 构造和地震活动性背景187

3.7.4 机理研究189

3.7.5 结论和讨论190

3.8 近期川滇块体库仑静破裂应力变化分布和汶川大地震191

3.8.1 概述191

3.8.2 库仑静破裂应力变化192

3.8.3 川滇块体1970年以来7级以上大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图像192

3.8.4 结论196

3.9 东亚大陆、西亚大陆和东地中海地区地震活动性对比综述197

3.9.1 欧亚大陆地震活动概要199

3.9.2 地震活动图像比较200

3.9.3 震源机制解比较207

3.9.4 现代地壳水平运动速度比较211

3.9.5 小结和讨论213

第4章 由GPS观测得到的亚洲中部现今地壳运动216

4.1 GPS观测概况216

4.1.1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216

4.1.2 2000国家GPS控制网216

4.1.3 川西地区的GPS加密观测网216

4.1.4 天山地区GPS观测网218

4.1.5 亚洲中部局部加密GPS观测218

4.1.6 班公-怒江缝合带的GPS加密剖面218

4.1.7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GPS加密观测220

4.1.8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的GPS观测计划220

4.1.9 中西部天山GPS观测222

4.1.10 蒙古-贝加尔地区GPS观测网223

4.2 多源GPS观测数据的融合223

4.2.1 方法概述223

4.2.2 中亚大三角地震构造域融合GPS速度场227

4.3 亚洲中部的地壳运动229

4.3.1 GPS速度场229

4.3.2 GPS应变率场232

4.4 地壳块体划分236

4.4.1 刚性块体236

4.4.2 变形块体238

4.5 亚洲中部地壳形变的解释241

4.5.1 半无限弹性空间的深断裂位错模型242

4.5.2 刚性块体旋转模型243

4.5.3 弹性块体应变与旋转模型245

4.6 地壳变形与地震的关系245

4.6.1 地震矩积累速率245

4.6.2 地壳形变与地震分布246

4.7 结论249

第5章 大三角区东边界的构造分段性与强震机制253

5.1 大型走滑断层的构造组成、破裂机制253

5.2 中亚大三角区东边界的构造分段256

5.2.1 北段境外部分(贝加尔-蒙古段)256

5.2.2 北段境内部分(内蒙古阿拉善段)260

5.2.3 中亚大三角区东边界南段270

5.3 大三角区东边界的强震及其机理286

5.4 区域地震构造对比研究288

5.4.1 中亚大三角东部边界北段地震活动分布特征288

5.4.2 主要地震活动带的震源机制解与断裂运动学的对比291

5.4.3 区域地壳变形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293

5.4.4 小结294

5.5 大三角区东边界北段新构造变动的区域对比295

5.5.1 东边界北段境内部分的新构造变动特征295

5.5.2 蒙古国中部的新生代断裂304

5.5.3 贝加尔裂谷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与银川地堑的对比305

5.5.4 小结306

5.6 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地震活动与活动断层关系306

5.6.1 阿拉善地块地震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306

5.6.2 西秦岭地震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307

5.6.3 地震活动与活动断层关系讨论308

5.7 中亚大三角东边界中新代构造演化及东边界形成机制308

5.7.1 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其后的板块或地体边缘变形308

5.7.2 东亚大陆侏罗纪的板内造山和早白垩末-晚白垩世的伸展作用310

5.7.3 古新世-渐新世的印度-亚欧陆陆碰撞与东亚大陆的板内变形及动力学边界条件313

5.7.4 中新世-上新世东边界的构造演化——印度-亚欧陆陆碰撞的远场效应与西太平洋边缘弧后扩张315

5.7.5 早第四纪以来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大型走滑断裂性质的转变317

5.7.6 中亚大三角东边界形成机制讨论320

第6章 新疆地震构造及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西北边界的性质323

6.1 新疆及邻区地震构造323

6.1.1 大地构造环境323

6.1.2 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323

6.1.3 新构造运动特征326

6.1.4 地震活动性327

6.1.5 主要的地震断层带329

6.1.6 结论340

6.2 阿尔金断裂的地震属性341

6.2.1 几何学特征341

6.2.2 运动学特征343

6.2.3 地震及古地震345

6.2.4 青藏高原西北缘其他断裂活动特征346

6.2.5 讨论与结论348

6.3 帕米尔弧形地震带349

6.3.1 断裂构造349

6.3.2 帕米尔应力场351

6.3.3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352

6.3.4 帕米尔弧东北缘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356

6.3.5 讨论与结论358

6.4 天山的挤压推覆构造和大型剪切走滑断裂358

6.4.1 天山活动构造与地震构造分区358

6.4.2 天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361

6.4.3 乌鲁木齐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综合分析365

6.4.4 迈丹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369

6.4.5 那拉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证据375

6.5 准噶尔西北界山北东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现象376

6.5.1 达尔布特断裂376

6.5.2 托里断裂381

6.5.3 老风口断裂382

6.6 阿尔泰-萨彦-贝加尔地震构造384

6.6.1 区域特征384

6.6.2 阿尔泰地震构造386

6.6.3 萨彦岭地震构造389

6.6.4 贝加尔裂谷地震构造391

6.6.5 主要结论391

6.7 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西北边界性质及强震联系的认识393

6.7.1 强变形和强地震带393

6.7.2 挤压或拉伸剪切转换的变形方式394

6.7.3 西北边界的性质和意义395

6.7.4 主要认识395

第7章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格局及某些典型地震构造分析401

7.1 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学条件401

7.1.1 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403

7.1.2 边界性质及动力学403

7.1.3 新构造和变形运动学405

7.1.4 三维地震分布405

7.2 数据资源和研究内容408

7.2.1 数据资源408

7.2.2 研究内容410

7.3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格局413

7.3.1 地震成核——震源过程的地质和实验研究413

7.3.2 亚洲中部地壳断裂发育415

7.3.3 地震断层及断层的地震属性415

7.3.4 亚洲中部强震构造域的地震构造格局419

7.4 数值化地震预测方案讨论425

7.4.1 地震预报面临困境425

7.4.2 地震与活动断层的关系426

7.4.3 数值化地震预测途径427

7.4.4 讨论428

7.5 贝加尔裂谷系及邻区断层活动的实时(real time)变化和成因434

7.5.1 研究现状434

7.5.2 活动断层评价方法434

7.5.3 数据处理结果435

7.5.4 断层活动性时空变化的原因438

7.5.5 结论442

7.6 用GIS研究俄罗斯阿尔泰-萨彦地区构造与地震活动性的相关性443

7.6.1 数据和方法444

7.6.2 结果与讨论446

7.6.3 结论451

7.7 帕米尔地震构造:斜向转换剪切和向南深俯冲模型453

7.7.1 概述453

7.7.2 地震记录和数据处理455

7.7.3 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455

7.7.4 中、深源地震活动的剖面投影、地震构造和俯冲大陆板块的三维几何学457

7.7.5 恰曼断层左行走滑运动与帕米尔地震带的关系461

7.7.6 后退的深俯冲和前进的反冲构造体系464

7.7.7 大陆深俯冲作用464

7.7.8 讨论和结论467

7.8 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剪切断层和松潘-平武剪切转换构造体制470

7.8.1 概述470

7.8.2 地质背景472

7.8.3 川主寺-黄龙乡新构造变动特征、破裂几何学和运动学474

7.8.4 松潘-平武地区现今地壳变动及其与川主寺-黄龙左行走滑断层的构造联系480

7.8.5 讨论和结论486

7.9 松潘-甘孜地区百年地震构造和现今动力学488

7.9.1 地质构造背景489

7.9.2 松潘-甘孜地区的百年地震断层490

7.9.3 松潘-甘孜地震构造格局及其分时段的变迁493

7.9.4 松潘-甘孜现今地壳变形495

7.9.5 讨论和结论4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