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质量与公平 上海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5206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学生-教育评估-研究报告-世界-2009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质量与公平 上海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概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PISA 2009概述1
1.1 PISA概述2
1.2 PISA的“素养”概念4
1.3 PISA的政策导向5
1.4 PISA 2009测评框架概述7
1.5 PISA 2009的测评工具9
1.6 上海PISA 2009的组织实施10
1.7 上海PISA 2009学校样本和学生样本12
1.8 本书的组织14
第二章 阅读素养17
1.引言19
1.1 阅读素养的重要性19
1.2 背景因素对阅读表现的影响20
2.PISA测评阅读素养的方法24
2.1 PISA 2009对阅读素养的定义24
2.2 PISA 2009阅读素养测评框架26
2.3 PISA阅读素养测评结果报告的方法32
2.3.1 阅读测试设计、分析和量表化33
2.3.2 阅读精熟度水平的界定34
2.3.3 各级水平的样题分布36
3.上海学生阅读素养综合表现36
3.1 平均成绩和百分位数分布36
3.2 阅读素养精熟度水平分布38
3.3 上海学生阅读素养的性别差异41
4.阅读素养分量表表现42
4.1 认知方面分量表42
4.1.1 访问和检索42
4.1.2 整合和解释43
4.1.3 反思和评价44
4.1.4 认知方面分量表上的性别差异46
4.2 文本形式分量表46
4.2.1 连续文本分量表47
4.2.2 非连续文本分量表47
4.2.3 上海学生在文本形式分量表上的性别差异49
5.阅读样题分析50
刷牙50
手机安全性53
气球57
献血通告61
守财奴62
戏如人生65
远程办公68
6.PISA 2009阅读测评内容与上海市语文课程和评价要求的比较分析70
6.1 阅读素养评价理念、目标和方法比较70
6.1.1 评价理念——未来的发展VS现时的掌握70
6.1.2 评价内容——应用能力VS文以载道70
6.1.3 评价方法——综合分析VS考试分数71
6.2 命题的选材、题旨和题型比较71
6.2.1 选材——多元VS单一71
6.2.2 题旨——不同认知方面的平衡VS与文体特点对应的核心价值72
6.2.3 题型——客观题为主VS主观题为主75
6.3 评分原则和评分标准比较76
6.3.1 评分原则——理解文章且合理VS观点正确且全面76
6.3.2 评分标准——结构化的评分指南VS原则性描述76
6.3.3 评分标准的编制过程——学生的回答VS教师的理解80
6.4 PISA阅读素养要求与上海语文课标和教材相关内容之比较80
6.4.1 认知方面:三方面要求均有体现80
6.4.2 情境:以个人情境为主81
6.4.3 文本形式:只有连续文本81
7.PISA阅读测评对上海语文课程和评价改革的启示82
7.1 坚持不懈抬高底部82
7.2 重视高水平学生的培养82
7.3 加强非连续文本阅读83
7.4 培养在复杂文本中检索信息的能力83
7.5 研究如何提高男生的阅读能力84
7.6 建立多维度评价框架和体现学生视角的评价标准84
第三章 从教育均衡化的角度看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上海个案研究87
1.引言88
2.教育的公平维度与均衡化政策目标88
2.1 PISA的教育公平维度及其指标88
2.2 全国及上海的教育公平政策目标89
3.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测量方法90
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90
3.2 PISA中ESCS(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方法91
3.3 上海PISA样本学生的ESCS指数94
4.学生成绩的校内和校间差异:两层HLM模型说明95
4.1 PISA 2009中上海学生学业成绩的整体差异:校内和校间差异95
4.2 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校间和校内差异95
5.数据分析结果:上海全体样本96
5.1 学生成绩的校内和校间差异96
5.2 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对学生成绩的影响97
6.数据分析结果:上海PISA初中学生样本98
6.1 学生成绩的校间和校内差距98
6.2 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对学生成绩的影响99
7.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性99
第四章 学生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103
1.PISA 2009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106
1.1 阅读参与度测量指标概述106
1.2 学习策略测量指标概述107
1.3 PISA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指数的构建108
1.4 评价阅读参与度、学习策略与阅读表现之间关系的指标109
2.上海学生的阅读参与度110
2.1 个人阅读参与度110
2.1.1 喜爱阅读110
2.1.2 趣味性阅读时间112
2.1.3 阅读材料多样性113
2.1.4 网上阅读活动多样性115
2.2 学校阅读参与度116
2.2.1 解释文学文本117
2.2.2 运用非连续文本材料117
2.2.3 传统文学课阅读活动119
2.2.4 运用功能性文本120
3.阅读参与度与阅读表现的单因素分析120
3.1 个人阅读参与度与阅读表现120
3.1.1 趣味性阅读时间与阅读表现120
3.1.2 喜爱阅读指数与阅读表现121
3.1.3 阅读材料多样性与阅读表现122
3.1.4 网上阅读活动与阅读表现127
3.2 学校阅读参与度与阅读表现128
3.2.1 解释文学文本指数与阅读表现128
3.2.2 运用非连续文本材料指数与阅读表现128
3.2.3 传统文学课阅读活动指数与阅读表现129
3.2.4 运用功能性文本指数与阅读表现129
4.上海学生的学习策略130
4.1 阅读元认知策略:对有效阅读策略的认识130
4.1.1 理解和记住信息的策略130
4.1.2 概括信息的策略131
4.2 学习策略的运用133
4.2.1 上海学生各项学习策略运用情况134
4.2.2 上海学生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性别差异135
4.2.3 上海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136
5.学习策略与阅读表现关系的单因素分析137
6.学生个人背景因素对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的影响142
7.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在克服性别差异和社会经济不利因素影响中的作用146
7.1 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阅读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146
7.2 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在克服社会经济不利因素影响中的作用149
7.3 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在克服性别差异中的作用151
8.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与阅读成绩关系的综合分析153
9.东亚国家(地区)学生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比较156
9.1 东亚国家(地区)学生的阅读参与度156
9.1.1 个人阅读参与度156
9.1.2 学校阅读参与度157
9.2 东亚国家(地区)学生的学习策略157
9.2.1 阅读元认知策略157
9.2.2 学习策略运用158
9.3 东亚国家(地区)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与阅读成绩的关系158
10.政策启示161
第五章 学校环境与组织167
1.概述169
1.1 本章概况169
1.2 PISA如何测量学校学习环境与组织并分析其与学生成绩的关系170
2.学习环境和学校风气171
2.1 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171
2.2 学生对学校的态度172
2.3 语文课纪律风气173
2.4 影响学校风气的学生因素174
2.5 影响学校风气的教师因素175
2.6 家长给学校的压力175
2.7 小结176
3.学校资源状况177
3.1 人力资源177
3.1.1 教师资源状况177
3.1.2 教师短缺178
3.2 硬件资源179
3.2.1 计算机配备及联网状况179
3.2.2 图书馆的配备和使用180
3.2.3 学校教育资源质量状况181
3.3 投入学习的时间182
3.3.1 学生上课时间182
3.3.2 学生参加辅导班的情况184
3.4 小结184
4.学校教学、评价与管理185
4.1 激发阅读参与策略185
4.2 搭梯子策略186
4.3 学生能力分组188
4.4 课外活动类型188
4.5 评价的使用190
4.6 成绩报告方式192
4.7 校长领导力192
4.8 小结194
5.教育政策与实施194
5.1 学校办学体制195
5.2 学校所处区域196
5.3 学生的选拔政策196
5.4 学校自主性状况197
5.4.1 学校资源分配责任197
5.4.2 学校课程与评价责任199
5.4.3 学校自主性与成绩间的关系200
5.5 小结201
6.学校因素的综合作用201
第六章 数学素养211
1.PISA数学测评概述212
2.PISA数学素养测评框架212
3.学生的数学成绩212
3.1 数学精熟度的6级水平212
3.2 学生数学成绩平均分214
3.3 学生数学精熟度等级水平分布215
4.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216
4.1 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216
4.2 学生分流造成的数学成绩差异216
4.3 所处区域不同的学校间成绩差异217
5.数学样题分析217
6.PISA 2009数学测评内容与上海中小学数学教学和评估的比较分析225
7.政策启示226
第七章 科学素养227
1.PISA科学测评概述229
2.PISA科学素养测评框架229
2.1 背景229
2.2 能力229
2.3 知识231
2.4 态度233
3.学生科学成绩233
3.1 平均分分布233
3.2 精熟度水平分布235
3.3 科学成绩的性别差异237
4.科学样题分析237
5.PISA 2009科学测评内容与上海市中小学教学要求的比较分析247
5.1 PISA测试的综合科学知识体系与上海市“合分一体”的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体系247
5.2 PISA科学素养测评框架与《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248
5.2.1 能力248
5.2.2 知识250
5.2.3 态度252
5.2.4 背景252
5.3 PISA与上海市初中科学学业考试253
5.3.1 测试目的253
5.3.2 试题形式253
5.3.3 评分标准253
6.政策启示254
6.1 继续深化科学课程改革254
6.2 保持学生科学素养的高端优势254
6.3 继续托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底部254
6.4 继续加强科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联系255
6.5 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55
6.6 增加对于科技前沿和全球背景下的科学现象与议题的关注程度256
附录 各章附表257
第二章 附表258
附表2.1 社会经济指标和阅读表现的关系258
附表2.2 学生在阅读总量表上的平均成绩,标准差,性别差异和百分位数分布259
附表2.3 阅读总量表精熟度水平分布260
附表2.4 男女学生在阅读总量表上的精熟度水平分布261
附表2.5 访问和检索分量表精熟度水平分布263
附表2.6 整合和解释分量表精熟度水平分布264
附表2.7 反思和评价分量表精熟度水平分布265
附表2.8 认知方面分量表平均成绩和性别差异266
附表2.9 连续文本分量表精熟度水平分布268
附表2.10 非连续文本分量表精熟度水平分布269
附表2.11 文本形式分量表平均成绩和性别差异270
第四章 附表272
附表4.1 喜爱阅读指数与阅读成绩272
附表4.2 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进行趣味性阅读的百分比与阅读成绩274
附表4.3 用于趣味性阅读的时间与阅读表现276
附表4.4 学生阅读多样性材料的百分比277
附表4.5 阅读材料多样性和阅读表现278
附表4.6 男女学生阅读材料多样性与阅读表现279
附表4.7 阅读材料多样性指数与阅读表现282
附表4.8 网上阅读活动指数与阅读表现284
附表4.9 为了学校学习而阅读下列各类文章的学生百分比286
附表4.10 为了学校学习而完成下列任务的学生百分比287
附表4.11 解释文学文本指数与阅读表现288
附表4.12 运用非连续文本材料指数与阅读表现290
附表4.13 传统文学课阅读活动指数与阅读表现292
附表4.14 运用功能性文本指数与阅读表现294
附表4.15 理解和记住信息策略指数与阅读表现296
附表4.16 概括信息策略指数和阅读表现298
附表4.17 监控策略指数和阅读表现300
附表4.18 记忆策略指数和阅读表现302
附表4.19 精致策略指数与阅读表现304
第五章 附表309
附表5.1 师生关系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09
附表5.2 纪律风气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11
附表5.3 影响学校风气的学生因素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13
附表5.4 影响学校风气的教师因素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15
附表5.5 家长对高学业标准的期望317
附表5.6 教师短缺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18
附表5.7 学生使用图书馆的百分比320
附表5.8 学校教育资源质量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21
附表5.9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323
附表5.10 学生在课外上课比例,按提高班和补习班划分324
附表5.11 学生在课外上课比例,按每周小时数划分325
附表5.12 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参与和阅读技能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27
附表5.13 学校水平上横向区分:能力分组和阅读成绩329
附表5.14 学校校外活动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30
附表5.15 评价的使用332
附表5.16 评价的目的334
附表5.17 将成绩数据用于各种评价目的335
附表5.18 学校向家长报告成绩的方式336
附表5.19 校长领导力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37
附表5.20 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比例和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340
附表5.21 学校资源分配责任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43
附表5.22 学校课程与评价责任指数和按该指数四等分划分的阅读成绩346
第六章 附表350
附表6.1 数学量表上每个能力等级的学生百分比350
附表6.2 根据性别划分的每个数学能力量表上的学生百分比351
附表6.3 学生数学量表的平均分、变异和性别差异353
第七章 附表356
附表7.1 各国科学平均分以及性别之间的平均分差异356
附表7.2 科学各精熟度水平的学生比例357
附表7.3 按性别区分的科学各精熟度水平的学生比例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