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
  • 王克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6864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87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205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第一章 导言1

一、中医心理学与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1

二、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2

(一)形神合一论2

(二)三才整体论3

(三)心主神明论4

(四)心神认知论与心神感知论4

(五)五脏情志论5

(六)心之意志论6

(七)阴阳睡梦论6

(八)人格体质论7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历史发展9

一、先秦时期9

(一)人贵论9

(二)形神论10

(三)三才论10

(四)主心说10

(五)心物论11

(六)情欲论11

(七)志意论12

(八)智能论13

(九)性习论13

(十)睡梦论14

二、《内经》时代14

(一)《内经》论“神”——确立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4

(二)“形与神俱”——强调“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15

(三)“四气调神”——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15

(四)“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明确了“心主神明”的一元论思想16

(五)“本神”——强调心理活动皆本于神16

(六)“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忧恐”——“五脏情志论”的理论渊源16

(七)《内经》对睡梦的认识——“阴阳睡梦论”的提出17

(八)《内经》对人格气质的认识——“人格体质论”的提出17

三、秦汉三国时期18

(一)《难经》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18

(二)秦汉三国思想家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18

四、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18

(一)《针灸甲乙经》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18

(二)王冰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19

(三)其他医家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19

(四)道家思想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20

(五)《神灭论》对“形神合一”思想的贡献20

五、宋金元时期20

(一)《圣济总录》的心理学思想20

(二)七情学说的确立21

(三)金元四大家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21

(四)宋代理学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22

六、明清时期23

(一)《类经》对《内经》心理学思想的发展23

(二)温病学中的心理学思想23

(三)医案类编中的心理学思想24

(四)“脑髓说”的形成24

(五)明清思想家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24

七、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25

八、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25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9

一、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29

二、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30

三、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普通心理学30

四、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医学心理学31

五、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中医情志学32

各论33

第一章 中医心理学的“形神合一”生命观33

一、形、神概念34

(一)形的基本概念34

(二)神的基本概念34

(三)人身之神35

(四)元神与识神36

二、形神关系39

(一)神本于形而生39

(二)神依附形而存40

(三)神为形之主41

三、形神俱备,乃成为人42

四、中医心理学“形神合一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43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的“三才整体”宇宙观46

一、“三才”概念46

二、天地之道——人与天地相应47

(一)天道阴阳变化对人心理的影响47

(二)地道阴阳变化对人心理的影响49

三、人道——人与社会和谐51

(一)“人道”的概念52

(二)人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53

四、中医心理学“三才整体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58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的“心主神明”一元论62

一、“心”的概念62

二、“心主神明”的内涵64

(一)心神主导脏腑功能活动65

(二)心神主导精神心理活动66

三、心神总领众神69

(一)心神总统魂魄69

(二)心神兼赅志意71

四、“心神说”与“脑髓说”73

五、中医心理学“心主神明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75

第四章 中医心理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79

一、认知的概念79

(一)知80

(二)虑81

二、认识的来源82

(一)主体“形器”83

(二)客体“外物”84

三、认知过程85

(一)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认识85

(二)《内经》对认知过程的认识86

(三)古代先哲对认知过程的认识88

四、智能90

(一)智能的概念90

(二)智能的形成91

(三)《内经》论智能92

五、语言和行为93

(一)语言与思维93

(二)行为与认知95

六、中医心理学认知学说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97

第五章 中医心理学对感知过程的认识100

一、心神主导五官感知101

(一)视觉101

(二)听觉102

(三)嗅觉103

(四)味觉103

二、心神主导躯体感知104

(一)肤觉104

(二)深部痛觉104

(三)心神状态对痛觉的影响105

(四)麻木不仁105

(五)针感106

三、错觉与幻觉107

(一)错觉107

(二)幻觉108

四、中医心理学“心神感知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109

第六章 中医心理学对情感过程的认识111

一、“情志”概念111

(一)情、志及情志的含义111

(二)情志的分类112

二、情志的产生及五脏气化论115

(一)情乃感于物而生,动于中而形于外115

(二)“性生情”与“欲生情”115

(三)五脏气化论116

三、情志的作用及对脏腑的影响119

(一)情志的动力功能119

(二)情志对脏腑的反作用120

四、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主导作用122

五、中医心理学情志学说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124

第七章 中医心理学对意志过程的认识126

一、意志的概念127

(一)“意志”的含义及古代称谓127

(二)“志”与“意”的区别128

二、意志过程129

(一)意志过程的分析129

(二)意志过程的脏腑生理基础132

(三)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及行为133

三、意志的基本品质与作用以及意志的培养134

(一)意志的基本品质134

(二)意志的作用135

(三)意志的培养137

四、中医心理学意志学说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137

第八章 中医心理学的阴阳睡梦学说140

一、睡眠140

(一)睡眠概念140

(二)睡眠产生的阴阳机制141

(三)影响睡眠的因素145

二、梦147

(一)梦的概念147

(二)梦的分类与作用149

(三)梦的发生151

(四)梦中景象153

三、中医心理学“阴阳睡梦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157

第九章 中医心理学的人格体质学说159

一、人格、体质的概念159

(一)人格概念159

(二)体质概念161

二、人格与体质的关系161

(一)人格与体质“形神合一”161

(二)人格体质相关是中医人格学说的特色163

三、人格的分类163

(一)国外心理学的传统分类164

(二)当代心理学的特质因素分类165

(三)中国古代人格分类165

四、阴阳五态之人167

(一)太阴之人167

(二)少阴之人167

(三)太阳之人167

(四)少阳之人168

(五)阴阳和平之人168

(六)“阴阳五态”人格特点及与心理学传统人格分类的比较169

五、阴阳二十五人169

(一)木形之人169

(二)火形之人170

(三)土形之人170

(四)金形之人170

(五)水形之人171

(六)“阴阳二十五人”与“阴阳五态之人”的关系171

六、当代薛-杨氏“五态人格”测验172

(一)“五态人格”测验的理论思考172

(二)“五态人格”测验的具体内容173

七、中医心理学“人格体质论”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173

附录一 中医精神医学与心理学名词规范——基础理论部分177

附录二 五态人格测验量表(成人)184

热门推荐